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某县举全县之力打好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4-08-21浏览:2488下载293次收藏

一、基本情况  

xx地处黔北渝南山区交界处,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县内沟壑纵横,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工程性缺水面积大、程度深,水资源极为匮乏。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水利建设成效明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但是,我县水利建设依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饮水问题突出。全县现有农村人口30余万,已通过实施烟水配套、扶贫项目、渴望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建有农村人畜饮水工程658处,解决了近16万人的饮水问题,还有14余万人尚未解决。部分地方由于无水源、长距离引水条件较差,群众通过集蓄雨水进行生产生活,饮水标准低、水量不足、水质不好,存在严重的饮水安全隐患。群众“有水喝、喝干净水”的愿望十分强烈。二是水利设施十分薄弱。全县共有各类水利工程设施1855处,其中蓄水工程356处、引水工程759处、提水工程10处。所有蓄水工程都是小型工程,而且工程数量少、布局不合理、供水能力低。这些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管护难度大,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水利基础设施的欠账,已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瓶颈。三是产业水利设施不配套。除烤烟产业实施了烟水项目以外,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基地基本没有配套修建水利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相关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严重影响了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虽然烤烟产业实施了烟水工程,但由于布局不尽合理、管护不够到位,导致部分工程失去调蓄能力,闲置浪费。水利设施不配套,已成为我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短板,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为此,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13年,县委全会决定举全县之力打好“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兴水利、除水害,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为如期如实实现“减贫摘帽”、同步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1.深入调查、摸清底数。按照“饮水人口必查、饮水现状必查、群众意愿必查、水源水量必查、工程选址必查”等“五必查”要求,县四家班子领导多次率队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有关部门和乡镇反复论证,通过“村级排查、乡(镇)复查、水利局核查、县级抽查”的方式,用2个月时间先后6次对全县83个村(居)供水情况和水利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并按区域、水利设施类别、水源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归类建档。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亲历亲为,组织对排查出的331处人饮特别困难点饮水解决方案进行“三堂会审”、逐级把关、逐一审查,明确年内全面解决饮水特别困难地方的饮水问题。全县14个乡镇党委书记、镇长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查实情、解实困、化实难,亲自召开1716个村民组的群众会,挨家挨户走访、逐个水源调查,哪户人家饮水最困难、哪个水源有多大,水源有无保障,水池建在哪里,管道怎么走,还有无盲区,群众还有那些困难,都弄得一清二楚。组织干部、群众代表深入村组和水源点,全面摸排缺水地区和饮水困难农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无盲区。  

2.科学规划、明确目标。科学编制了《xx自治县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规划》、《xx自治县农村人饮三年大会战规划》、《xx自治县骨干水源工程规划》和《xx自治县农业产业供水规划》。召开县委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水利建设工作,讨论通过了《中共xx自治县委关于实施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的决定》,提出了“三个确保”(确保全面解决农村人饮问题,确保全面解决病险水库和小山塘治理问题,确保建成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和园区供水工程)和“两个力争”(力争新上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力争维修一批年久失修的水利基础设施)的总体目标,计划三年内全面解决14万人的饮水问题,整治小山塘284座,新建小山塘50座,新建提水工程1处;开工建设一批条件成熟的水源工程;实施5座病险水库治理;修建县城及周边工业园区供水工程4处;治理集镇防洪及中小河流4处,为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指明了方向。  

3.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从全局着眼,坚持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分类指导。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县、乡(镇)、村领导率党员干部一村一组查水源、一家一户出政策、一塘一窖定方案,在有可靠水源的地方,集中修建适当数量和规模的蓄水池;在季节性缺水的地方,集中修建大水池,再引导群众合理布局、适当配套修建小水窖;在无水源或季节性缺水严重的区域,通过实施雨水积蓄工程、引水提水工程、地下水开发工程和修建小山塘等多种方式予以解决。设计标准上,按水源情况适度调整水利设施设计标准,无水源地区、季节性缺水地区、水源较稳定地区的蓄水池分别按人均 5立方米 、 3立方米 和 1.2立方米 的标准进行设计,水源十分稳定地区的调节池设计标准可低于人均 1.2立方米 ,确保所有区域的供水设施均能抵御60天以上的持续干旱。  

4.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抢抓国家水利改革发发展机遇,着力做好拟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上对接,争取资金扶持。坚持“全县一盘棋”,围绕任务目标和总体规划,整合发改、财政、烟草、扶贫、林业、国土等项目资金,实行多方争取、统一实施,力求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并明确从2014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2%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将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重点向水利倾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城乡供水、小山塘等水利项目,采用产权转换、投资入股等方式,盘活水利固定资产。去年以来解决人饮最困难地区人饮问题共投入9000万元,其中水利部门人饮投入3000万元,县级投入3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3000万元。  

5.转变作风、优化服务。农村饮水问题点多面广且分散,情况各异,需要打一场攻坚战。县委主要领导反复要求,全县党员干部一定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最顽强的意志、最硬朗的作风、最扎实的措施,把群众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因此,我们紧紧围绕特困群体、特难区域、特殊环节,积极强化人饮建设协调服务,采取发动干部群众、组建服务队伍和保障经费投入等措施推进水利建设。县里统一购买了52台打砂机,规划了29个临时料场,组建党员干部、电力、挖机、打砂等志愿队20余支,免费为特殊困难家庭和无劳动能力家庭就地取材打砂,降低材料运输成本。乡镇免费为每口小水窖配套解决100斤木碳作为过滤材料,确保水质安全;对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需要修建小水窖的家庭,镇、村帮助协调挖掘机负责挖池,对特殊群体、特困家庭由各村自管委电话联系,代为修建,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抽派干部、技术员、群众代表组建了挖掘、爆破、打砂、技工、电力、监管等服务队伍,实行政府统一挖窖、统一爆破、统一备料,切实解决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石山区挖窖、爆破和材料运输等困难问题。对需修建小水窖的特困户,由政府全额出资并组织施工队统一施工;对缺劳动力的特殊户,由政府与农户共同出资联系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某县举全县之力打好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