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所所长践行群众路线事迹材料
xx,xx人,汉族,1941年4月出生,1966年3月入党。曾任xxxx地区xx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xx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十四大代表。曾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领导干部、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扶贫先进人物、全国老区工作先进工作者、2007年度cctv十大“三农”人物、xx省劳动模范、xx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xx省科技兴农模范、xx省道德模范、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xx人物、xx省对口援建四川绵竹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他将农村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工作追求。1961年,20岁的xx从宜兴农林学院毕业后分配到xx农科所工作,50年如一日,心系“三农”,不断探索强农富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先后24次赴日,引进消化再创新100多项新技术,推广受农民欢迎的科研成果30多项,撰写有《草莓品种栽培技术》、《无花果栽培新技术》、《草莓栽培技术图说》、《桃树栽培技术图说》、《中国县级市农村发展研究长三角篇——xx省句容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有机农业通俗讲话》等专著。多次带领农民和科技人员去国外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手把手培养出10多名全国、省、市劳模,组建了省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编写多达百万字的农民科技读物。他积极倡导xx省xx山区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有机农业,先后引进推广种植了180万亩次的草莓、葡萄、桃、梨、果桑等应时果品,给农民带来25.5亿元的收益;积极创新产销模式,1996年帮助农民建立了xx首家葡萄专业合作社,无偿为农民解决销售难题。他每年深入农村实际完成的调研报告,得到历任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为全省三农工作发展起到很好的参谋作用。
他将农民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工作要求。把致富农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始终践行“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辅导课100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句容境内连绵30公里道路沿线范围内,6万亩农田亩纯收入在万元以上;3万多农户人均务农收入在万元以上。在其指导帮助下,草莓在句容白兔镇成功后,推向全国20多省(区)。葡萄在春城乡成功后,推向南方13省(市)。日本水蜜桃在大卓乡成功后,推向全市及丹阳、宜兴。蔬菜、花卉采种成功,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蔬菜、花卉种子出口基地。还有无花果、日本砂梨、甜柿等也取得成功。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作为一名志愿者,去xx市最穷的村—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蹲点,帮助农民成立合作社,发展有机农业产业,七年时间全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加到10000元以上,成为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被省领导誉为xx山区开发“句容模式”在全省推广。在句容戴庄村的带动下,丹阳杏虎村、丹徒五塘村也由贫困村变成小康村、示范村,今年又新增带了3个村。丁庄村方继生,种过桑树养过蚕都失败了,遇到xx后,两年成为全市最大的葡萄专业户,后又当上了全国劳模,现已年收入过50万元。近几年xx又着力开发难度较大的有机农业,现在有机水稻、生态养禽、养猪、有机牧草、有机草莓、有机山芋等都已获得初步成功,建成了8000多亩规模的有机农业生态示范区。
他将社会的需求作为自身要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67岁的xx赶往震区调研,了解当地震前震后农业情况、自然地理条件、市场条件、农民对灾后重建的希望要求等,指导建设了绵竹xx高效农业示范园,并牵头组建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农民劳模援建团队、选择xx相应最先进适用技术移植绵竹示范园。在示范园建设中,xx同志克服白内障及腰腿疼痛,18次去绵竹,吃、住在简陋的防震房,拄着拐杖,深入地头分析苗情,了解苏、川风土差异,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多次举办讲座,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宣传现代农业理念,传播实用科技知识,受到热烈欢迎。在示范园的带动下,绵竹15个镇21个村培养112个示范户、示范果树293亩、发酵床养猪3300多头、养鸡6400多只,投产的草莓亩收入普遍在万元以上,高的达2万元,是当地同季作物的30多倍;发酵床养猪肉价每斤高出普通猪肉2~3元,每头猪增收300元左右,在当地产生了轰动效应。国家发改委张平主任评价绵竹xx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是“西部大开发,东部支援西部的成功典型”。四川省委刘奇葆书记评价:“是18个省农业援建项目中最成功的”,赞叹:“留住xx,四川准能富!”。
xx同志先进事迹被《求实》、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站、新华日报等几十家主流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他,让现代农业技术扎根土地
2000年春节, 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角湖村村民李开明贴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辛辛苦苦三百天,汗水洒尽责任田;下联是:亩产千斤收成好,年终结算亏本钱。时任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被深深刺痛了,他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三农”问题该如何解决?
2013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
而解决“三农”问题,走现代农业之路是题中应有之意。
xx,就是那个把现代农业送到田头,让技术扎根土地的人。本报记者沙艳秋
他是为农服务的“110”
1995年一个下着春雨的春日,句容农民杨修林走进了xx的办公室。原来,他种的桃子患上了虫害,而这几亩桃子关系着杨修林家的全年收入。xx二话不说,随他来到桃园,认真为桃树看病、配药,并详细指导他如何照顾桃子。
2006年中秋节那天,xx来到句容农民王柏生家中,和他一道整地作垄,手把手教他草莓种植前期技术,在草莓地里度过了中秋节。
也是那一年的腊月,xx冒着冬雨来到句容,教当地的农户桃树修剪技术。他一边认真地向村民讲解,一边亲手示范剪枝。拇指般粗的枝条剪起来十分吃力,农民们心疼当时已年过花甲的xx,便劝他在一边指导农民修剪,就不必亲自动手了。但xx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一边说一边剪,你们就能更明白一些。就这样,xx花了近两个小时完成了一棵桃树的修剪,在他的耐心讲授下,农民们对剪枝技术有了全面的认识。
农民黄祥发至今都记得几年前的那个三伏天,他家的青花菜苗出现倒伏现象,xx接到电话后立即从xx赶去,到达已是正午时分。xx没顾上吃饭,就直接去了黄祥发家的大棚。大棚内的温度更高,但xx全然不顾,他与其他农技人员仔细察看青花菜苗,现场会诊到下午2时许。
句容市原大卓镇水泥厂职工王巧娣下岗后找到xx想种桃子,xx冒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齐腰的茅草中帮她察看地形,观测土壤,随后又手把手教她种桃子。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桃大户的王巧娣,提起这件事依然是感慨万分:“赵主任一到关键时刻就出现了。”
草莓种植大户王柏生说:“赵主任对我们的那份热心真是没话说。我们随喊随到,比‘110’还要及时。”
为了让农民致富,xx大年初三就来到了田头。一年365天,有200多天他是在农村度过的。句容戴庄的农民已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一天不见xx,感觉心里没着落;两天不见xx,感觉心里在发慌;三天不见xx,一定要知道他在干啥。
在句容农村,农民们早已习惯看到一位身着夹克衫、牛仔裤和运动鞋的,戴眼镜的老人时常出现在田间地头,询问鲜果长势,随时随地为他们答疑解惑。与他相知相识30年的市科协主席赵振祥说:“xx只有周日在家带孙子。”
他是点土成金的金手指
1961年,xx毕业于宜兴农林学院农学系,当年的同学都早早“洗脚上岸”,但他仍在与土地打着交道。
说到这么多年的坚持,xx讲了一个小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他到茅山老区的一个村,当地的一位农民招待他吃饭时拿出的最好的菜肴,是家中仅有的6只鸡蛋。事后他得知,这几只鸡蛋是这位农民用来换日常生活用品的。xx被触动了,他强烈感受到了作为农技人员肩上的责任。
1982年,xx去日本研修,在日本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草莓,并敏锐地感到草莓在中国一定能成为致富项目。在日本的一年时间里,他潜心研究草莓的管理栽植,很快掌握了露天与温室草莓种植的全套技术。临走时他放弃了回国可带家用电器的机会,带回了13箱农科书籍和20棵草莓苗。
回国后,xx带着草莓苗来到句容白兔镇解塘村,亲自给农民示范种植。功夫不负有心人,露天草莓一次试种成功,是当时常规农作物效益的2倍,农民看到了种植草莓带来的收益,纷纷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植。露天草莓成功种植后,xx又在此基础上研究反季节大棚草莓,他运用新技术在冬季长出草莓,使草莓的收获期增加到8个月。
此后,xx几乎每年都要去日本,并与日本友人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学习和应用日本的先进农业管理技术。一批批高科技农业成果在句容的xx山区生根开花:冷藏育苗技术,使草莓提前一个多月上市;冬季大棚,采用蜜蜂授粉,提高亩产量10%~20%;复合种养模式,改变了施肥方式;草莓、越光水稻轮作,改善了土壤……
2001年,省政府要在茅山建立有机农业园。为做好前期规划准备,拿出第一手资料,当时年届六旬的xx带领有关部门人员深入xx山区,勘测最佳线路,他不顾眼睛白内障,腰肌劳损等疾病,一天走数十公里崎岖不平的山路,跑遍了茅山腹地的每个角落,记录了数万字的第一手资料,为建立茅山有机农业园提供了宝贵的决策依据。
xx深知光靠他一人的力量难以让千万户农民富裕起来,必须让更多的人掌握农业科技。多年来,他将大量精力放在农业技术培训上,他一边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草莓、葡萄、水蜜桃等《应时鲜果栽培技术丛书》,一边走村串户搞培训,句容所有种植应时鲜果的村他都前去培训过。听他讲课的农民达到数十万人次,相当于句容所有的农民都上了一次他的课。他专心为农民写辅导材料,大年初一也不休息,为让农民听课方便,年近七旬的他坚持学电脑多媒体使用,数十年来共写编了农业科技资料100多万字。他还邀请日本专家共同合作制定了《xx省句容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这部充满希望而又切实可行的规划凝聚了xx的心血。
数十年来,xx坚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赚”,带领着句容、丹阳、绵竹的农民摆脱贫困,步上小康大道,农民们说他是点土成金的金手指。
他在农科系统被称为“老母鸡”
“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科技工作者就必须始终走进田间地头,而决不能仅坐在实验室里。”市农科院果树研究员芮东明告诉记者,xx不喜欢纯理论的科研。他1984年从南农大毕业后进入当时的xx农科所,时任所长的xx就带着他天天跑农村。“他是在全省第一个调整科研结构的,当时我们所里60%的人员搞高效农业,40%搞粮食。他说,我们只有走到田间地头去,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xx也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专业人才。他在省农科系统被称为“老母鸡”,因为,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xx农科院成为全省知名的应时鲜果专家培养基地。他直接带的科技人员潘跃平、李国平、芮东明、糜林、刘伟忠、吉沐祥等,都成为省内外知名的草莓、葡萄、梨、桃、出口花卉、蔬菜种子栽培技术专家。除xx外,其他一些地方也将xx聘为顾问,目前,由他和市农科院直接指导的国家与省市农业科技园区数十个。xx还依据省政府加快开发xx岗坡地、建成一批新的农副产品基地要求,推动建立了多个省xx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句容)科技实验园……这些年,他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指导。
“老所长的最大贡献,是选对了一条适合xx山区农民致富的高效农业之路,带出了一批既懂技术又能实干的科技专家与农民骨干。”市农科院果树研究室主任糜林说,xx是一个执著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同时,他也是一个领路人。
在xx感染下,基层干部也积极行动起来,出现了一批会发动、懂技术、想干事的干部。戴庄村党总支书记李家斌说:“赵老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天天在地里蹲着,手把手教农民们技术,想想他,我们不好好干真是对不起他。”
在带出科技人才的同时,xx也在引导着农民做现代农业的主人。2005年,xx自费出资带领王柏生、纪荣喜、方继生、杨修林、张德敏等五位农民劳模去日本学习,8天时间老赵带着他们跑了11个县、42家农户,学习日本农民的市场经济理念、管理与经营方式。回来后,他给每位农民出了一道题,题目叫“日本之行的收获”。老赵的良苦用心很快得到了回报,这5位农民回来后将日本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活学活用。葡萄、水蜜桃、草莓、茶叶等一批合作社相继诞生,农民结束了提篮小卖、零打碎敲的经营方式。
xx还根据市场不同消费层次,帮助农民找到各自的产品定位,并尝试着让农民独立去经营,培养他们现代经营思维。葡萄种植大户方继生的葡萄积压了十几万的货卖不出去,xx提醒他推迟销售,结果放在冷库里二个月后,南京大型商场急需葡萄,老方狠狠赚了一笔。
在xx的引导下,句容的许多农民初步掌握了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戴庄村农民在自己的电话上设置了销售彩铃系统,拨通戴庄村每户家庭电话,都能听到戴庄农副产品销售的介绍。丁庄的葡萄已同上海社区联营,直接走进了上海市民的家中。如今,句容已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能人,数千农民获得了技术职称或专业资格证书。在他所指导过的农业示范户中,全国劳模、省劳模、市级劳模有十几个,他们也已成为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行家里手。
2008年汶川地震后,xx又通过支援四川灾后重建,利用建设xx高效农业示范园的契机,将人才的“孵化”带到了四川绵竹。绵竹农民张清跟着xx学种起了草莓,搞起了发酵床养鸡,如今,她已成了当地的致富女能手。
而跟在xx身边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了三年的绵竹市高级农艺师邹明华,更是成了当地农民中炙手可热的专家。“赵老师一走,我就成了‘香馍馍’啦!那种被农民们信任和尊重的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
农科所所长践行群众路线事迹材料
本文2014-08-03 16:28:13发表“事迹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69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