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04年的丰富实践与宝贵经验

栏目:党政司法发布:2005-08-28浏览:2417下载129次收藏

    2004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大步推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在推进改革发展和应对新的挑战与考验的丰富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各级政府增强了贯彻中央决策和部署的自觉性提高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推动发展的认识和能力。实践和认识是互相转化、相互推动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经验,经过科学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又转过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再产生新的经验和上升为理性认识,如此循环反复,这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我们在2004年实践中所得到的认识和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去年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条件,而且将对今后实践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总结各方面工作和成就的同时,应当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思想认识上的收获。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论述了去年工作的六条主要体会,都是重要而宝贵的经验,我们要深刻领会,并在今后实践中继续更好地坚持。
  一、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这一条经验列在首位,因为这是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中新的实践,也是最重要的经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党一直在不断探索既适应世界潮流又符合我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使我们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从我国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作出了新的概括。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更加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健康安全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发展,还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创造促进人们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全面发展中各个大的方面以及各个大方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发展中相互协调,即不仅是同向发展的,而且在发展速度和相互关系上是互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过程的连续性、持久性,要求发展是可持续的。“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可能自发地实现,必须从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上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去推动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而且总结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是符合时代潮流和我国国情的发展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我国的主题。在我国,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位的。科学发展观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是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它进一步明确了作为硬道理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必须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对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重增长速度、轻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倾向,新阶段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强化的矛盾,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保证。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特别是水、石油、耕地等资源,人均占有水平更比世界平均占有水平低得多。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500美元,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不高,但是由于长期偏重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自然资源损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已经相当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严峻;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居民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已经提上日程;社会发展由于投入不够和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存在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等等。如果我们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述诸多问题就不仅不能逐步缓解,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那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当前和今后长时期,我们都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二、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我国从2002年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2002-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3%、9.3%和9.5%。但从2003年开始,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局部性问题就会演变为全局性问题。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起大落,国家采取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这次宏观调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指导思想和目标更为明确,决策和措施也更为及时、有力。主要表现在:(1)审时度势,主动调控。早在2003年6月到9月,就从规范房地产发展、土地管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相继采取了措施。2004年4月,根据一季度部分行业投资继续膨胀问题,又进一步采取了力度较大的调控措施,使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及时得到了抑制。(2)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这次宏观调控是从加强农业入手的。采取减免农业税,增加对农民的补贴等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耕地面积扩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产量大幅度回升。同时,把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用地管理、资金投入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区别对待,有压有保,既逐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又保护投资和经济增长中的正常和合理的部分,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3)措施配套,注重实效。这次调控既运用我国以往几次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又根据新的情况有所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并同深化改革紧密结合,注重实效,标本兼治。去年我国经济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实现了速度高、效益比较好的增长,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经济运行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避免了物价大幅度上涨,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这充分证明,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是正确有效的。
  这次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也再次证明,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包括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包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市场对资源配置不起基础性作用,就无所谓市场经济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传统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但市场并不是万灵的,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不足,纠正市场盲目性等缺陷,减少经济周期可能带来的经济剧烈波动。“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的有机结合,是战后许多国家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宏观调控将贯穿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又处于经济发展加快和对外开放扩大的重要时期,引发经济大起大落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不论是经济总量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维护收入分配的公正,保护资源和环境,防范金融和经济风险,等等,都需要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搞好宏观调控,关键是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把握好调控的方向、重点、时机和力度,适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及相关宏观政策措施,及时解决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同时要不断改进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近两年宏观调控的一个新启示,就是调控措施要着眼于管用、有效。当然也要考虑有利于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和机制。去年以来宏观调控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投资膨胀仍有可能反弹,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还很突出,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仍不合理。因此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如果掉以轻心,仍有可能出现反复,那样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这是1979年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去年的实践再次证明,在新的发展阶段仍然必须坚持这一条基本经验。我国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深化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过去2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一些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主要是:就业压力巨大;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水平低,第三产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2004年的丰富实践与宝贵经验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