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站副站长践行群众路线事迹材料
他是一个“外乡人”,就像一粒飘来的种子,一头扎进了七井山这片高寒而贫瘠的土地,而这一扎,就是整整28年,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和心中满腔的热血都奉献在“异乡”的土壤上。“我早已把七井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这儿的老百姓当作了自己的亲人。为了这里的父老乡亲,我多做点事,无怨无悔!”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他就是xx县xx镇农技站长期坚守七井山的副站长xx。
在xx县xx镇高寒山区——七井山,说起xx,村民们都会由衷地打开“话匣子”,对他赞不绝口。“他是一个一心扑在工作上、一意为了老百姓的诚实人”是当地干部群众对他的最多评价。为了七井山的发展,为了山上百姓的富裕,xx28年如一日,扎根高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彰显了一名基层干部不畏艰苦、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
查治疫病 保家畜健康
今年48岁的xx,系安徽歙县人。1986年,xx从宿县农校畜牧专业毕业后,分配到xx县原七井乡农技站工作,当上了一名普通的农技干部。
“当时,七井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牛,农户遇到家畜生病,都火急火燎地来找我。”xx说,“我在学校学的是畜牧业,他们来找我,是对我的信任,因此我也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一头猪、一条牛对一个农户来说,是一笔重要的财产,牛还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我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就走。”这些年来,xx不知走过多少崎岖的山路,钻过多少低矮的猪栏,入过多少恶臭的牛棚,诊治过多少危在旦夕的家畜。
1988年,新建村老鸦宕组村民何后明家的耕牛得了严重的破伤风。xx赶到时,只见耕牛眼睛翻白,一动不动,伤口早已化脓。xx不顾牛棚里刺鼻的气味,一头钻了进去,为牛清洗伤口、消除炎症、注射药物……经过连续十多天的治疗,这头病入膏肓的耕牛奇迹般地康复了。
牛肝片吸虫病原是七井黄牛的地方病,这种病轻则使黄牛日渐消瘦,重则造成顽固性腹泻,甚至导致衰竭死亡。为掌握这种病的分布情况和防治方法,1991年,xx会同县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先后一个多月,白天各处收集牛粪,进行清洗;晚上则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检测,终于掌握了第一手全面资料。当年,xx就利用“硝氯酚”药物对七井山700多头黄牛进行了一次全面防治。此后,他还每年进行定期防治,使得这种原是地方病的黄牛病种发病率大幅降低,以致销声匿迹了。
后来,随着小型旋耕机械的推广,七井黄牛作为耕牛的用途少了,而因其肉质鲜嫩、口感好作为肉牛饲养的多了。对于有养殖意愿的农户,xx总是主动给予帮助,上门指导,并且本人长期联系当地十个养殖大户。伍村村光明组养殖户谢兴龙就是现在xx的联系户之一。“多亏了潘站长的指点和鼓励,我才有勇气进行黄牛的养殖。”这是谢兴龙经常说的一句话。谢兴龙本人手部有些残疾,2011年又发生车祸,造成下肢烫伤。面对这样一个家庭,xx经常与他谈心,鼓励他树立生产生活的信心。当获悉该户有搞养殖的想法时,xx更是不遗余
农技站副站长践行群众路线事迹材料
本文2014-05-20 08:17:07发表“事迹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64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