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课改实验反思与深入推进策略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4-04-30浏览:2522下载159次收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至今已走过多个年头,回想走过的历程,我们充满欣喜,反思实验过程每一细节,我们不无困惑。由此,引来了如何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策略问题。  

一、课改实验反思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再认识  

1、社会背景:知识经济时代正式到来,越来越对新时期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的形势发展正趋近于热情服务和更具开放性。   

2、教育背景:国外的日本和美国二战以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取得成果都与课改有关。一位前美国总统曾说:“国家处于危机,课程必须改革”。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其课程自身也表现了许多明显的不足,归纳起来而言就是“繁、难、偏、旧”,这已不适应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需要。   

3、教学过程: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明显,关注的是书本的东西。省厅在xx县进行“两基”评估验收时,专家小组问学生几个日常问题知识,学生不知道,这就是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需要找回学生失落的主体意识。要学生学会和善于提出问题。如:雪化了变成什么?雪地里鸡鸭出来,为什么青蛙与蛇没出来呢?等等。     

  (二)、课改实验的问题与反思     

  1、在一个波及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经济并不发达,社会正在急剧转型,差异悬殊的国度,如何进行既有前瞻性,又符合本国国情的课程变革,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前瞻性即所指全球前沿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现实的责任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具有“天下兴亡,我有责任”的理念。(现实背景反思)     

  2、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不可能产生震憾世界的理论”。正是我们的教育没有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和智慧。(课改目标反思)     

  3、危机带来改革,改革带来困惑。理论实践界、决策部门已开始争论:课改把我们传统的东西摈弃了吗?课程改革并非静悄悄。新课改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作为一项国家教育的重大决策,既代表了国家的意志,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愿,更代表着当今我国的教育理想,也代表了社会的理想。课程改革之路必须走下去。争论的不同观点、不同声音,犹如一种清醒剂,它引发改革的组织者、参与者冷静而理性的思考,从而以更加严谨负责踏实的基本态度,稳健地推进新课程,避免学风及态度上的浮躁。争论的结果是在问题与困惑中去寻找一种新的平衡。(课改争论的反思)     

  4、高考制度改革的滞后,教育立法的滞后,老师教育研究滞后。(制约课改发展瓶颈问题反思)     

  5、课改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提出了挑战,对教师观念、知识、能力及教育技能也提出挑战。即对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进行挑战。(实施课改能力问题的反思)     

  6、课改最为闪光的东西是怎么样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中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有效平台。我们贵州的专家们没有把精力投放到对课改的研究和对基础教育的更多关注。(专业发展问题的反思)     

  7、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临死前说了一句话:“靠上别人一句赞美的话,我就能够多活几个月。”怎样寻求教师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支撑?答案就是:读书学习与思考实践。同时,怎样让教师体会到职业生活的成就感受、幸福感,怎样让教师的职业生命更具有价值和意义,也是课改实验需要努力寻求的答案。(职业意识态度问题的反思)     

  (三)、课改实验带来的变化与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的课改实验,我们不难看出有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实验区变化可喜,据调查显示:     

  (1)教师问卷:39、3%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进”;71、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进”;39、5%的教师认为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了;64、1%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了”;95%以上的教师认同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仅有5%的教师认为“太理想化、不能实现”。在教师的心目中,一堂好课的标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生参与广泛,师生充分交流;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78%的教师认为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不同程度的调适;完全按照教材教的人仅占3、7%;     

  (2)学生问卷:98、5%的中学生认为教师经常或偶尔要求他们操作和实验;95、9%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或偶尔使用投影和幻灯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84、5%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7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时候经常或有时问学生的想法;94%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能够或者有时能理解学生的观点;     

  2、不可忽视的问题:(1)、学习方式的转变流于形式。表现:一是片面追求学习方式的形式,忽视学习方式的目的、动机和学习过程。忽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二是拼接式的学习方式,即在传统的教学中加入合作和探究。如何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2)、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的学习方式。充满了合作、探究,似乎是没有合作、探究就不是新课程;教师不敢讲、不敢传授了。(3)、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能力。能放不能收——偏离目标,失控;课堂噪音大——表面的课堂气氛活跃;(4)、教师在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迷失。教师在合作中充当仲裁者——控制、评价、预设;教师成为旁观者——不关注、不指导、不参与。     

  二、课改实验深入推进策略     

  1、教学的发展性策略:(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大班额条件下的课程实施问题?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生成性的课堂教学!(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三维目标的整合。本次课程改革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结论、结果?多元与一元选择?(3)、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个性化教学。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2、教学的交往互动性策略:教学即交往,交往是教学的本质属性。教学交往即人与人本质力量的相互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课改实验反思与深入推进策略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