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副局长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交流发言材料
通过参加局党组组织的集中学习活动,自己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原原本本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使自己在思想认识和理论武装上有了新的收获。近日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体会:
一、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两高”、“一重”压力,存在着“一个明显不适应”
(一)“两高”
1、群众要求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良好的环境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竞争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初期,群众关心的重点是解决温饱问题。温饱问题解决后,开始更多地关注健康,希望提高生活质量,要求生活在清洁、美丽的环境中。换言之,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甚至是民心问题。正是因为如此,随着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全面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天大地大不如人命大,任何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问题都不是小问题,不允许避重就轻。只有环境好了,我们才能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放心的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才会有保障。尤其是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的出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环保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已经为人们所认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是期盼,更是环境保护部门的压力。
2、党和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创历史最高。我国的环保事业始于1972年,1973年成立了国家级机构(即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1982年成立环境保护局,1998年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部级),2008年成立环保部。由一个办公室直到成为一个大部委,反映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将环保事业提到史无前例的高度,赋予了环保部门要从“五位一体”高度,参与国家层面的综合决策。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做政府报告时说:“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这充分体现了国家要下大力度改善环境的决心,中央的决策部署需要环保部门作出有力的回答,压力可想而知。
(二)“一重”
“十二五”是环保事业充满希望的5年,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做好全市环保工作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严峻挑战。一是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不容乐观,按照省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我市到2017年,细颗粒物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要下降20%以上。虽然我市2013年在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中取得全省第2的成绩,但是我市能够实施的大气污染项目已经基本已实施,市区已经没有能够支持细颗粒物削减的工业项目,完成责任书目标的难度非常之大,任务非常之重。二是环境管理能力严重不足。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逐渐上升为关乎人民福祉和社会问题的政治问题。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信访案件的增多、污染事件的频繁,环保环境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极不适应,“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十分明显。基层的监管能力薄弱,这给环保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急需加强环境监测、监察、宣教、信息能力建设,从而满足环保工作的正常需要。可以说,除了业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之外,我们自身能力建设方面所面临的工作任务也很不轻松。
(三)“一个明显不适应”
一个健康向上的组织必须实现“两个发展”,一是事业的发展,二是人的发展。建设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塑造一支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克服一切困难、全面开创环保新事业的必备条件。勿庸讳言,面对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我们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我们面临的工作任务和形势发展要求明显不适应。比如,有的工作人员政治鉴别力不强、业务素质偏低、缺乏敬业精神的现象;有的工作人员缺乏从小事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的自觉性,缺乏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形成“想做事、敢做事、能做事、做好事”的浓厚工作氛围,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压力的工作氛围没有形成;有的工作人员宗旨意识不强,乱用权力,甚至以权谋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还比如有的基层单位干部队伍缺乏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和执行力,与局党组提出的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要求,差距较大。以上现象的存在,与我们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
二、与过去相比,环保事业面临着“一增”、“两强”、 “三共”的发展机遇
(一)“一增”
国家对环保领域投入的资金空前增长。我国的环保投入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从“六五”到“七五”、“八五”到“九五”、“十五”到“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分别达到633亿元、4820亿元和3万亿元。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将超过5万亿元。目前我国环保投入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1.12%增加到2013年的1.76%。仅从河北省来看,2013年投入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就有26亿元,预计2014年将增加到40亿元,环保治理资金投入不断增长的趋势愈来愈明显。
(二) “两强”
1、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明显加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一是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二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三是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四是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由此可见,国家层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已出炉,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面。
2、社会层面的全民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这一话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随着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往日常生活中很多作为常识去理解、参与的事物,已不再符合今天的环保要求了。绿色环保等观念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保护环境从自我做起,广大人民群众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创文明家园。从2014年春节烟花爆竹燃放明显减少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城市乃至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献计出力。
(三)“三共”
1、全民形成共识。环境保护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公众,最根本的触动来自舆论关注,没有公众和舆论的参与,环保事业将举步维艰。通过全社会环保宣传教育的增强,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参与环保的人越来越多。通过从自我做起,改变个人行为,积小善为大善,为改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通过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提高捍卫自身环境权益的意识,环保“义工”不断增加,这些都有助于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全方位管理。
2、党政齐抓共管。环境保护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国民经济生产与再生产的全过程,这就决定了保护环境不仅仅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必须正确处理好统一监管与分工负责的关系,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变“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目前,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工作任务,各级党委也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内容列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考核内容,并把它作为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党政齐抓共管的局面已经形成,这无疑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3、区域流域共治。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没有国界,更没有省界,涉及整个区域。只有开展区域合作,联防联控,才能有效应对。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创十年来同期最好水平,圆满兑现申奥环境保护承诺。在这期间,北京周边6省市通过合作,强化监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监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时下雾霾备受关注,“同雾霾,共命运”已成为当前
环保局副局长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交流发言材料
本文2014-04-10 08:31:27发表“发言稿”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6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