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村警务精细化建设之路径解析

栏目:党政司法发布:2014-03-13浏览:2883下载254次收藏

农村警务精细化建设之路径解析  

苏昌明  

(江西 黎川 3446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带来农村警务建设困境。精细化管理既是现代科学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以绩效为工作衡量标尺的先进目标管理机制,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在警务工作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是对公安传统管理方式方法的一次变革。实践证明,实施农村警务精细化建设,以清晰警务战略、优化警务流程、规范警务管理、提升警务效能为目标,将是推动公安工作全面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警务 精细化建设 路径  

   

21世纪以来我国警界继社区警务改革之后,又以转变警务模式,以有限警力实现警务效能改善和提高的目标,进行着一场更深层次的警务改革创新。当前山区农村警务改革中主要有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代表,深入推进综合警务改革创新,“网格布警、综合用警”的警务模式。针对当前农村警务建设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破除传统思维模式禁锢,学习借鉴现代科学管理理念,以精细化管理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村警务精细化建设。  

一、困境解析:农村警务体制与社会发展失衡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同时社会进入剧烈的变革时期。而城市  

作者:苏昌明 黎川县公安局中田派出所教导员 电话:13767688130  

化建设更是加快人口构成模式的转变,由原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局面逐步向城市化转变,据《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1]。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1。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带来农村人、财、物的大流动,而且造成农村地广人稀的情况非常普遍,大量农村土地抛荒,“空心村”现象已不足为奇,农村实有人口中,占多数的是留守老人、儿童。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内部各种利益主体多元化、复杂化,导致农村警务和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  

随着信息技术和物流事业的发展,改变违法犯罪空间与距离的制约,农村粗放型警务模式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城市警务建设相比,农村警务建设无论是人力或财力投入,都无法相提并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与农村社会管理的两极分化。因此,加强农村警务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已经迫在眉睫。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连续发生多起重大的恶性案件,特别是2012年5月云南省晋宁县张永明系列杀人案造成11人死亡,更是震惊全国。这不仅引发广大警务工作者的深思,更是将农村警务改革推到风口浪尖。纵观当前农村警务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当前警务体制与现实农村警务现状之矛盾  

1、机构警力配置不适应。由于城市化使农村地广人稀的现象突出,原来农村派出机构设置及警力配置很难与之相适应,相对农村面广点多、警力不足的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  

2、职能不清、职责不明。农村当前警务体制造成服务与打击犯罪职能不清,一警多事,既要做内勤又要跑外勤,既要上门开展社区服务,又要参与破案,造成“一警多职”专业技能不精,”综合用警”又职责不明的现象。  

3、警务管理粗放,基础工作不实。由于民警长期在所里值班备勤形成坐班制,加之机动车辆缺少,民警只能被动在派出所等群众报警再处警,这种传统模式与当前快节奏社会生活相比,极其缺乏高能动、快速介入的警务机制。同时,民警坐班办公,未真正沉入社区零距离与群众接触和服务,更不用说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和有效掌握鲜活的治安信息,导致社区管理粗放,基础工作不实。坐等群众到派出所反映情况,社区民情过分依赖村干部和治安骨干的工作方式,更使得民警对辖区治安情况眼不明,信息耳不灵,发生非正常上访和群体事件时,成了睁眼瞎的尴尬局面,甚至因为情报信息收集延误而造成矛盾向更深层面的急剧扩大,大大加重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成本。2008年6月28日的“瓮安事件”就是一个极端的典型案例。  

4、经费装备保障不到位。目前,农村派出所公用经费未足额落实到位,缺少工作所需机动车辆、通信、笔记本电脑、单警定位装备、执法取证仪和其他执勤装备,出警只靠两条腿一张嘴的原始方式已经远远无法适应农村警务需要。  

(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与农村警务建设的困境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得到快速发展,相比急剧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社会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建设严重滞后,农村警务建设存在诸多困境。  

1、农村治安问题复杂化,维稳压力剧增。原来农村主要是邻里不和、小偷小摸等一般性治安问题,现在因经济快速发展而转移到征地拆迁、宅基地、山林、土地纠纷,牵涉更深层次经济利益,处置难度加大,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和非正常上访缠访,影响社会稳定。  

2、户籍制度与社会经济不相适应,人口管理机制难以有效落实。现在大量村民在城市已有产业、住房等产业,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城市居民。而其户籍留在农村,人口性质上依然属于的农民,又可享受村里分山、分地等利益,因此大都不愿将户籍迁入城镇;同时,也有大量农民工长期在城市里生活,却没房没户口,形成了普遍的人户分离现象。人口的高度流动性,就造成了以户籍管人的传统方法基本失效,人口管理制度难以有效落实。  

3、村组“空心化”,安全防范能力弱。山区农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走向萎缩、萧条和消亡,大量村小组“空心化”,过去一个村小组有四五十户人家,煞是热闹,现如今绝大多数房厝老屋已经常年空空荡荡,原来花巨资修下的“村村通”水泥路,不见汽车跑,农田基本抛荒,只留下极少行动不便或没有条件的老人、儿童。该群体处事单纯、偏听偏信、接受新生事物慢,自我安全防范能力较弱,极易受到诸如电信诈骗、非法集资、赌博等方面的危害,致使治安管理危机重重。同时,由于地广人稀、村组“空心化”、经济欠发达,农村治安打防控体系建设成本大、产出效能低,建设与管理存在极大困难。  

(三)当前城市警务建设与农村警务建设失衡  

1、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造成城乡警务建设不平衡。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沿海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内地山区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形成巨大反差,城市因急剧扩张必然迫使当局要加大城市警务建设力度,而农村因劳动力短缺带来的隐性治安压力却没能立即体现出来,当政者必然重城市警务建设而轻农村警务建设,不论是从硬件设施或是软件资源保障都向城市倾斜,造成农村警务建设停滞不前,派出所工作疲于应对,头痛医头、脚疼治脚,无法深入细致开展群众工作。  

2、农村警务建设创新与社会管理的矛盾。由于农村警务建设长期重视不够,农村治安的隐性压力长期被忽视,与城市警务不断建设创新相比,农村警务建设创新与社会管理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近期山区农村连续发生多起重大恶性案件,当社会媒体及公众视线转移到农村时,大量媒体曝光原来一直被忽视的治安问题,使农村警务建设创新与社会管理的矛盾暴露无疑。  

3、农村警力配置与素质结构的矛盾。2000年以来,全国大量招录警力,但这些警力大都没有充实到农村基层,而是留在城市或上级机关,农村缺少警力的现象仍未有效缓解。全国平均按人口数的配警率为每万分之十,但当前农村配警率还不到平均值的一半万分之五。造成农村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的配警比例严重失调。而扩大招警使队伍素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当前公安队伍中80后民警已经占较大比例,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具有学历高,思想开放,思维跳跃,有较强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但他们入警时间较短,大多身处基层派出所一线,在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村警务精细化建设之路径解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