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4-02-18浏览:2729下载285次收藏


    
2012年以来,各地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依托,积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新阶段的需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由于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的不同,各地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成效迥异,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认真分析研究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因此,针对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集群模式,使该产业集群模式能够更充分地促进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升涉农产业参与地区或国际间的竞争,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现实模式


农业产业集群最根本的特点是在竞争和合作中共同获得了竞争优势,创造了效益,并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包括四个阶段:首先在初级阶段,市场对特色产品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促进都有量的快速增长阶段,但是生产相对分散;进入发展阶段后,特色农业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转变,一些大的生产企业开始出现,继而形成龙头企业,它们的发展加快了产业聚集的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农产品产量和需求的限制,产业分化度和技术水平的约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遭遇瓶颈;最后到突破阶段,由于政府的支持和技术支撑,产业逐渐发展,成熟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当前机制下,任何一个具体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都是实践的产物,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农业资源环境、脱离不了农业技术和生产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大省,河南省注重发挥资源优势,一批优势产业集聚形成;初步构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特别是着力培育主导的产业和特色产品,为农业集群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即区域依托良好的产业背景,由几个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大量小企业和农户围绕着龙头企业的最终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或原料供应等活动组成的农业产业集群。集群内企业分工明确,形成了与该产品特定质量、信誉等密切关联的地域品牌,带动形成了以产业链分工为基础、各类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群落。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开展服务;在技术上统一指导,建立了技术员分片联户制度,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供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同时,企业不断强化市场开拓:一是严格抓好产品质量,把好种植生产、加工质量关;二是推行品牌战略,打好特色农产品这张招牌;三是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和商业贸易网络,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


以长葛市众品肉制品为例。近年来,长葛市以乐源养殖、天源养殖等规模养殖场为基地,以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生鲜物流配送为链条,扩大基地建设规模,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培育“众品”等知名品牌。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与冷链物流服务于一体的食品集团,综合实力位居中国肉类行业前四位。该公司是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2011年河南省“百强”企业。公司主导产品———生鲜肉制品、低温肉制品分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众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多年来,众品公司抢抓市场机遇和政策机遇,始终以“农”为题,连做“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三篇文章,通过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专业化发展,国际化运作,“把工厂建在农区,把技能传给农民,把冷链延到农村,把市场连到农家”,探索出了一条“市场连接基地,产业带动区域,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模式。在其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农民的致富、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公司现已建立了以农产品配送系统为核心,以出口、直销、分销为通道,以商超、连锁经营、高端团购为终端的网络系统。国内市场覆盖国内20多个省区,主要锁定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华中、东北、华北及环渤海湾地区,以及外资肉制品企业上链供应等高端市场。产品出口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方面,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养殖场、养殖户增收。围绕产业链带动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培训了农村劳动力和农民经纪人,最终使其发展成为总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农产品产业链。


(二)农民合作组织协调型。农民合作组织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这些组织大多以能人或专业大户联合众多农户共同从事某项专业生产经营活动,与农民群众利益联系较为密切。农民合作组织的广泛成立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农产品的商品率迅速提高时,广大分散的农户所面对的则是较以前大为陌生的国内外市场,其组织化的缺失是产业集群的最大制约因素。这就是农民合作组织应运而生的根本动力,它们与科研单位、农产品经销、加工及批发市场等集群内组织以各种方式联合,积极探索产、供、销以及科研、技术培训、储藏、加工等多方位、一体化的经营方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形成了农产品的集群经营格局。活跃的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产品集群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农产品面积、效益成倍增长的关键一环。


以xx县豆制品生产为例。xx县河街乡素有“腐竹之乡”之称,是全国最大的豆制品生产集聚地之一。一段时期以来,添加了化学成分的劣质腐竹严重影响了xx腐竹的声誉,为打假护牌,xx县河街乡腐竹经营者协会一方面组织腐竹生产户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多方筹措了500万元资金建起了豆制品研发中心,开发出了新型食品添加剂,更新了腐竹机械化生产设备,有效提高了腐竹质量。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协调市、县工商部门远赴北京、山西等地开展打假保品牌活动,不仅给xx腐竹正了名,而且使广大腐竹生产经营户收益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据了解,目前该协会1523户会员中,人均年收入达到万元,远远高于非协会腐竹从业者。目前,全乡已发展腐竹生产专业村达21个,有5000多户从事腐竹生产,就业人员达15000多人,年生产销售腐竹3000多万公斤,是全国最大的黄豆销售市场。河街腐竹占领了全国60%以上的销售市场,而且还打入了国际市场,腐竹产品销往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增加了出口创汇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农业合作社既是一个合作组织,又是一个经济组织。它使分散的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生产对接起来,实现了农民间的合作,完成了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分散生产要素的整合,使农业产业化在现行的生产力水平和所有制形式下成为可能。实践告诉我们: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民合作、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我们必须依托优势产业的支撑和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必须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培育能够不依赖政府独立组织农民合作的“农村能人”,使当代农民切实承担起合作发展、建设美好新农村的历史重任。


(三)市场依托型。市场依托型农业集群是指区域经济范围内首先出现的专业化的市场,其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而后又使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逐渐形成“市场扩张—生产专业化—外部经济加强—厂商集聚—市场扩张”的循环累积效应,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这是农业产业化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降低成本、方便流通而自然形成的一种农业产业集群形态。


以xx市中药材为例。“药不经xx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xx市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过度带,颍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适中。特殊的地貌特征和自然地理气候,形成了若干个生态类型区,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药材生长环境,使中药材资源丰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中药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2年,xx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近30万亩,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25个,种植品种47个,年产值6亿元,全市人均增收500元以上。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外来药商的加入,市政府投资2亿元建成了占地面积400余亩、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xx市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的建立,大大促进了药材生产,同时,该市积极探索“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药材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模式,以森源本草和春发菊业两家企业为依托,组建了9个药材种植合作社,形成了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已注册的中医药生产、加工企业达33家,从业人员有4000多人,实现中药材就地转化15万吨/年,年产值达20多亿元。


依托专业市场,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