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把握发展趋势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栏目:经验信息发布:2013-12-26浏览:2858下载279次收藏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农民就业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促进产业发展,是**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要求和部署  

(一)城镇化发展模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型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建设,仅用30年左右时间城镇化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近1%的增长率。按照国际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后趋于平缓,我国还有约20个百分点的差距,按年均不低于1%的速度,快速城镇化时期还将持续15-20年。但是,我国如此快的城镇化率,是建立在低成本因素上,包括土地和劳动力的低成本、相当一部分人的低社会保障,以及较低的公共服务能力等。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发生深刻变化,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传统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环境资源的瓶颈制约、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提高,这些因素要求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城镇化建设将从空间城镇化模式转向人口城镇化,更加关注提供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通过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等途径提高城市整体消费能力。随着工业化的纵深发展,城镇的发展将从注重规模建设向改善城市功能转变,注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现代服务业水平,提供为工业化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  

(二)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在强调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大多数城市仍将主要分布在人口和产业较为密集的东南沿海地区和面积广阔的平原地区。以京津、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都市圈内城镇之间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之间的协作将更加密切,都市密集区的聚集趋势仍将继续。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大中城市构成经济活动的重心,地级以上城市gdp占全国城市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将受到合理控制和疏导,中小城市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将吸纳更多的城镇化新增人口。  

(三)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城镇化是指工业化成熟期和后工业社会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普遍化,即不论住在城区还是乡村,不论从事何种职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享有过上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基本权利。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城市化,是“质量型”的城市化,是追求创新驱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城乡之间应该呈现出交融和一体发展的关系,即在较大的空间地域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村落间,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间,城区和山水田园间,形成有序的、交错的和密集的配置,以最有效地提高有限国土的承载能力。一国或一个较大地域100%的城镇化率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新型城镇化的吸聚和扩散、带动功能,不再以城区的工业为主的人口和产业集聚程度来衡量,而是着眼于整个大都市区的多样化从业人口和三大产业的集聚程度,着眼于城乡之间、区域内外的合作程度。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国务院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将武陵山片区建设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和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实施要把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与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到2015年,区域内良性互动的运作机制与体制初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骨架基本形成,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产业发展结构优化,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李克强总理通过《新苏黎世报》这一国际传媒平台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信号,也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推进城镇化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决心和信心。一是城镇化将实现投资和需求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建设既是投资建设,也是需求释放,是投资和需求良性循环的最佳结合体。二是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第三产业比重。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比重有了很大程度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城镇化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数亿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之后,就不会像农村那样生产和生活完全自足自给,而是需要诸多产业分工来供给。三是城镇化还可以消化部分产能过剩,带动整个产业进行结构性升级。城市建设,必然带动钢材、化工、砖瓦、水泥等建材行业;目前这些行业产能出现过剩,而城镇化建设刚好可以承接上述过剩行业的产能。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既可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也可以使留在农村的人口提高资源占有水平,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二、**的城镇化进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半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武陵明珠、锦绣**”这一目标”,突出抓好城乡建设管理、突出抓好城乡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村镇集中、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集中,建立政策保障体系、土地保障体系、融资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城乡产业、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共荣、社会和谐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打造成中国西部清凉城、生态旅游示范区、特色产业聚集地。到2015年,市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城镇化率达到38%;到2020年市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以上,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100%以上,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以上,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1.2平方米以上,宜居村庄达到10至15个,市区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设计阶段达100%,施工阶段达100%,推广散装水泥达100%,保障性住房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城市品牌逐步彰显,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农村道路饮水、环境卫生等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劳动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取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把握发展趋势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