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佛教文化发展的教训启示与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栏目:心得体会发布:2013-11-24浏览:2450下载280次收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不能用意识本身去说明的,而必须是在意识以外,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即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去寻找根源。任何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其生产、发展、衰落也都有其内的规律性。佛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的内在规律性于今天是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  

公元前7世纪以前,古印度地区逐渐进入奴隶制社会,政治形势和思想形势很象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形势方面是群雄割据,在思想形势方面则是空前活跃。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婆罗门思潮,即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当时奴隶主阶级婆罗门种姓为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其政治利益的教义根据。到公元前6世纪,在恒河中上游建立了许多国家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使这些地区迅速繁荣起来,此时奴隶主阶级内部矛盾亦十分尖锐,同时随着掌握政权和军事力量的另一奴隶主阶级刹帝利种姓的实力日益增强,使得刹帝利种姓不甘心屈居于婆罗门之下的地位。首先在学术思想领域里刹帝利种姓为打破婆罗门垄断的局面,必须有一个新的教义。释迦牟尼属于刹帝利种姓,他作为这一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觉得需要麻痹奴隶的反抗意志,作为刹帝利种的代言人,认为有必要与婆罗门种姓作斗争。佛教正是适应这两种需要而产生的,佛教产生以后,由于它的说教迎合了被压迫者心灵的叹息,很容易俘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又找不到出路的人们,以“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等教义给予众生“在死后能摆脱苦难的许诺”,这就拨动了深受苦难的群众的心弦,使他们感到有一种虚幻的希望。这是同他向往有一个在刹帝种姓统治下“各守其业,各安其位”的理想社会相合拍的。  

释迦牟尼死后,由于对佛教教义和戒律的不同解释,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到公元一世纪,佛教分裂为十八部,史称部派佛教的时期。佛教因分裂而发展,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即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其中大乘佛教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分为不同的宗派,最主要的有空宗,大乘有宗,密宗等。这些宗派都有其辉煌的时期,但也都极盛而衰。空宗的中心思想“一切皆空”一切皆空走向极端便不能自圆其说,如“空空”连“空”的概念也不存在“空”得太过彻底,连“佛”也为空了。其次是有宗、主张“万法唯识”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变现的,世上除“识”之外,别无其他。大乘有宗彻底否定客观世界,也只强调“识”和佛教的出世间法涅槃是“有”的。由于佛教在教义方面越来越追求和偏重于烦琐的理论论证,脱离教徒群众,失去群众基础也就走向了绝路,物极必反转而进入简单易行的密教时期,当密宗又走到了极端时,即失去群众基础也失去统治阶级的支持,加之伊斯兰教的入侵,以及印度教的兴起,佛教在印度衰落至十三世纪便逐渐趋于消失了。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以特有的内涵和方式持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直至魏晋南北朝佛教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间佛教所以取得极大的发展和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扶持利用分不开的。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扶持下,此时出现了很多佛教学派,主要是小乘佛教,但这些小乘佛教派别在中国汉民族地区流传的时间不算长,尔后相继绝传。  

印度大乘佛教于魏晋南北朝时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鼎盛发展,先后出现很多宗派,如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佛教文化发展的教训启示与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