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县委党校培训班上的讲课稿(城镇化党课讲稿)

栏目:党会党课发布:2013-08-19浏览:2123下载195次收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衷心感谢县委党校给我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有幸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工作的点滴感受,感到无比荣幸。说实在话,当接到县委党校的通知,让我给大家讲课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压力,担心由于自己理论水平欠缺,把一些认识讲不到位,耽搁大家的宝贵时间。等会讲课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在座的老师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今天,我将结合沅陵县情实际,以城镇化为主题,讲授五个方面的内容,与大家交流、共勉。  

一、正确认识城镇化  

在十八大报告和新一届中国领导人讲话中,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被提到了非常醒目的位置。但是什么是城镇化?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探讨。“城镇化”一词出现很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镇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不过,就数量看,对城镇化“概念”的论述要少于“城市化”。 具有代表性的并符合中国中西部地区现实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一)推进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长期以来,各地都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过分注重建成区规模扩张而忽视了人口规模的集聚,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并出现了乱占耕地的现象。片面城镇化导致城乡脱节,以至于城乡面貌被人批评为欧洲与非洲之分;无序城镇化导致遍地开花、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在城镇发展模式上存在着城乡分治思维的传统观念,如城乡区域产业分工的不合理、郊区农民和居民基本权益的不协调等现象;“产城脱节”带来大量的“睡城”、“空城”,“城市病”越来越重。盲目追求城市建设的结果,降低了城市品质,更损伤了人们享受现代文明的尊严。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仅把农民工当作生产者而不愿接受其成为市民,将会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两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工作居住,却无法真正融入城镇生活。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会阻滞城镇化进程。现在,关于城市的价值理念正在发生新的回归,人们越来越多地呼唤,城市在作为生产载体的同时,也要回归到生活载体。  

因此,在我看来,未来十年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有别于过去的城镇化,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的延伸,而且应该伴随着市民的城镇化、收入差距的缩小、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城镇化从一条腿走路转向两条腿迈进,才能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轨,支持中国经济中长期稳定增长。目前,我国城镇化正面临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单纯城市化转向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从而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二)城市化与产业存在关联。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它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因此,城市化与产业存在关联:产业结构的变动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比例越高,城市化水平就越高。一是城市化发展对第一产业起到优化作用。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为34.8%,29.5%,35.7%;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依次为10.1%,46.8%,43.1%。34.8%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创造10.1%的产业增加值,表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不高,这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小。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史的经验表明,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份额均在3%和4%左右就基本稳定下来,我国距此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解决和突破这一发展瓶颈的根本出路应该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城市化的道路,通过城市化的发展逐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改变生产的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二是城市发展对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起到推动作用。城市化的发展能为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城市的发展能产生聚集效应和外部经济效益,从而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其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三是城市发展对第三产业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如果说工业化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数目的增多,即城市化在量上的扩张,那么,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促进了城市化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主要表现为城市化在质上的进步。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吸纳较多的劳动力就业。  

二、了解城镇化水平  

国家层面:我国城镇人口已从1978年的l.72亿人增加到2011年的6.91亿人,城镇化率从l7.92%提升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短短30多年,我国就走过了英国200年、美国100年和日本50年的城镇化发展阶段,这一成就来之不易。  

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gdp占全国的比重为63%。如今,以特大城市为依托、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已经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及辽中南、中原、武汉、长株潭、成渝、闽东南、山东半岛、关中天水、北部湾等城市群,以不到全国1/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1/3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以上的gdp。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这三大城市密集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的60%以上,2008年上半年三大城市密集区共完成进出口额9359.1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额的75.9%。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小城镇在吸纳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109个镇的调研,小城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1985年的62%下降为2005年的38%,二三产业分别从26%和12%增加到38%和24%,有58%的农村劳动力在镇域范围内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湖南省层面:2011年,湖南全省城镇化水平为45.1%,现有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9个,中等城市10个,县以下建制镇979个,相比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低了6.2个百分点,排全国18位,中部第4位,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与此同时,湖南省城镇化建设还存在质量不高,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不够等问题。虽然湖南省城市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但根据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湖南省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30%,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怀化市层面:2011全市城镇化率为39%。沅陵县层面:2012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6.1%。  

三、沅陵在武陵山片区71个县中的城镇化率、县城人口、面积方面的比较位置  

“十一五”规划以来,沅陵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城镇建设扩容提质发展步伐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2012年底,全县城镇人口达24.7万人,城镇化率达37.96%,较2000年提高17.5个百分点。县城建成区面积9.6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13万,基本上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以边贸、矿产、旅游等多种资源开发为重点,以公路、水路交通和现代通讯设施为纽带的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型城镇体系。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发现各国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轨迹,可以概括成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如图1)。传统的观点认为城市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根据这一标准,沅陵2012年底城市化率达37.96%,刚刚完成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转移,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前半段,说明沅陵城市化即将进入一个快速上升发展的快车道。但横向比较起来,特别是在整个武陵山片区区域范围内来看,沅陵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仅仅位于中游位置。我在这里抽取几个大县,如我市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邵阳市的新邵县、重庆市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自治县和武隆县、贵州的镇远县、湘西的龙山县、湖北的来凤县,和沅陵做一下对比:2012年沅陵城镇化水平在9个县中,排第5,仅高于武隆县(35.6%)、镇远县(34.8%)、酉阳土家族自治县(31.4%)和来凤县(30.8%),要低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50%)、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43.9%)、新邵县(39.1%)、龙山县(38.2%)。沅陵的县城建成区面积9.6平方公里,在9个县中排位靠后,仅高于龙山县、来凤县和镇远县,距同市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3.6平方公里)的差距还较大,远远低于酉阳土家族自治县(20.8平方公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平方公里)、武隆县(19.9平方公里)。在县城人口方面,沅陵县城的人口相对较多,仅次于重庆市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酉阳土家族自治县,比龙山县、来凤县和镇远县要多5万余人。  

四、湖南省发展城镇化战略的思想、战略方针和要求   

一是指导思想: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战略,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提升城镇发展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城乡产业、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在县委党校培训班上的讲课稿(城镇化党课讲稿)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