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卫生局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自查自纠报告
在省卫生厅和州纠风办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州卫生局本着“查摆问题不怕丑,整改问题不怕痛”的原则,坚持把解决突出问题贯穿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始终,确保了全州卫生系统行评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现将自查自纠阶段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精心筹划,有力推进
我局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作为加强卫生系统作风建设、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大事来抓,工作开展始终立足于“早、实、严”三大原则。按照行评的要求扎实开展工作,并根据实施方案的精神,理清思路,采取措施,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坚持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到卫生工作的全局中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科学构建政风行风建设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确保实现“三个到位”。
(一)健全机构,组织领导到位。州卫生局高度重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迅速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局党组成员联系点制度,做到了“三专”(专人、专班、专办)和“三集中”(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各县市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推进,形成了领导有力、组织健全、责任分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精心筹划,措施落实到位。在召开全州卫生系统动员会的基础上,州卫生局专门召开了专题会,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在做好省卫生厅要求的“六项活动”和“十项工作”同时,结合我州实际,安排了六大项重点工作。同时,要求全州卫生系统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主题活动。
(三)明确目标,宣传发动到位。全州卫生系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发动和部署,职工受教育面和参与面达到100%。目前,全州卫生系统悬挂宣传条幅或标语325条,设置宣传栏238个,发放宣传资料近2万份,编发简报194期,媒体刊发稿件154件,组织了全州近8千名干部职工参加了承诺签名活动。同时,5月24日召开了州直卫生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推进会,邀请州纠风办负责人、行评督查员现场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加强了与行评督查员的沟通。
二、开门纳谏,自查自纠
为切实找准卫生系统业务开展和政风行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我局采取多种形式,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找准本系统、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并将行评工作与“三好一满意”活动、纠医专项整治工作、“三抓一促”活动、“争创优质服务文明卫生局”“医疗质量荆楚行”等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开展“大走访”、 接受“大监督”、 做好“大改进”。
(一)建立了行评督查员制度。全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都定期召开了行评督查员座谈会,收集汇总行评督查员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的放矢制定整改措施,定期向行评监督员反馈整改落实情况。
(二)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州委、州政府确定的五个方面的评议重点,结合省卫生厅提出的“八抓八纠八促”,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在xx日报上公告了《州卫生局政风行风建设承诺书》,在网站和报纸上公布了收集意见的电话和电子邮箱,全州卫生系统共发放问卷调查和征求意见表11974份,走访单位452个。各县市卫生局召开了与服务对象的座谈会,面对面的征求群众意见。省州属医疗卫生单位组织专班深入临床一线发放征求意见书,征求病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意见书带到街头,和服务对象交流,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面向全社会征求了各界对我州卫生系统存在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了社会的声音,为下一阶段整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查找差距,正视问题
医疗卫生服务面对全部人群和生命的全过程,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任重道远。我局将收集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自查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村卫生室服务能力不足导致农村居民看病难。一是村级网底建设亟待加强。由于我州8县市均属于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县,地方财力十分有限,无力承担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资金投入,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上步伐缓慢。截止2012年底,全州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只有64%,还有900个左右的村卫生室达不到村卫生室“三室一房”的基本配置标准,设施设备简陋、业务用房紧张、服务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边远乡村的基本医疗问题。二是乡村医生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我州乡村医生实际人均年纯收入仅有2.2万元左右,大部分村医养老保险只能参加新农保,技术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2013年统计的全州乡村医生数由2012年的3840人减少到3634人,减少了206人,村卫生室由2666个减少到2606个,减少了60个。主要因素是随着医改政策的实施,村医待遇偏低,导致一些村医外出务工。同时,我州的一部分村卫生室缺乏有资质的乡村医生,存在村卫生室无人执业以及乡村医生老化、年轻乡村医生补充不足的问题,给当地农民群众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是村医队伍素质不高。全州3634名村医中,获得执业医师有134人,仅占3%,执业助理医师452人,仅占12%,尚有177人未取得相关资质;学历普遍偏低,专科以上学历占8.67%,中专学历占72.71%,中专以下18.52%,乡村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二)政府公共财政保障力度不够,居民就诊流向不合理等原因,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投入不足,建设缓慢,数量偏少。国家和省投入我州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3个,投入资金每个仅有170万元,均集中在xx市,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基本设备短缺,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布局均不符合国家要求。社区卫生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社区首诊的需求,导致了小病大看,不合理的就诊分流导致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增加。二是财政保障水平不高。在政府给医疗机构投入保障有限的情况下,医疗机构仍然要通过医疗服务来获取收入,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行。例如州中心医院,医院现有在职在编的正式职工408人,档案工资全年862万元,州财政实际负担526万元,在职在编人员财政实际负担部分占档案工资的60%。由于医院承担着xx州乃至武陵山周边地市的医疗救援任务,医疗业务量不断扩大,仅有的在编人员无法满足医院运行需要,在此基础上医院采取了招聘、人事代理等方式补充人员,医院目前现有招聘(含自费编制)1513人,工资全年应发5198万元,各类人才津贴1470万元,州财政补助部分实际只占全院职工实际工资总额的7%,其余的93%的工资津贴全部由医院通过医疗服务获取收入来支付。三是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不断应用,部分医疗机构存在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不合理检查增多,造成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增加了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四是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监管不完善,药品价格的虚高,“以药养医”的问
一、精心筹划,有力推进
我局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作为加强卫生系统作风建设、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大事来抓,工作开展始终立足于“早、实、严”三大原则。按照行评的要求扎实开展工作,并根据实施方案的精神,理清思路,采取措施,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坚持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到卫生工作的全局中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科学构建政风行风建设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确保实现“三个到位”。
(一)健全机构,组织领导到位。州卫生局高度重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迅速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局党组成员联系点制度,做到了“三专”(专人、专班、专办)和“三集中”(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各县市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推进,形成了领导有力、组织健全、责任分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精心筹划,措施落实到位。在召开全州卫生系统动员会的基础上,州卫生局专门召开了专题会,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在做好省卫生厅要求的“六项活动”和“十项工作”同时,结合我州实际,安排了六大项重点工作。同时,要求全州卫生系统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主题活动。
(三)明确目标,宣传发动到位。全州卫生系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发动和部署,职工受教育面和参与面达到100%。目前,全州卫生系统悬挂宣传条幅或标语325条,设置宣传栏238个,发放宣传资料近2万份,编发简报194期,媒体刊发稿件154件,组织了全州近8千名干部职工参加了承诺签名活动。同时,5月24日召开了州直卫生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推进会,邀请州纠风办负责人、行评督查员现场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加强了与行评督查员的沟通。
二、开门纳谏,自查自纠
为切实找准卫生系统业务开展和政风行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我局采取多种形式,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找准本系统、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并将行评工作与“三好一满意”活动、纠医专项整治工作、“三抓一促”活动、“争创优质服务文明卫生局”“医疗质量荆楚行”等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开展“大走访”、 接受“大监督”、 做好“大改进”。
(一)建立了行评督查员制度。全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都定期召开了行评督查员座谈会,收集汇总行评督查员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的放矢制定整改措施,定期向行评监督员反馈整改落实情况。
(二)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州委、州政府确定的五个方面的评议重点,结合省卫生厅提出的“八抓八纠八促”,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在xx日报上公告了《州卫生局政风行风建设承诺书》,在网站和报纸上公布了收集意见的电话和电子邮箱,全州卫生系统共发放问卷调查和征求意见表11974份,走访单位452个。各县市卫生局召开了与服务对象的座谈会,面对面的征求群众意见。省州属医疗卫生单位组织专班深入临床一线发放征求意见书,征求病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意见书带到街头,和服务对象交流,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面向全社会征求了各界对我州卫生系统存在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了社会的声音,为下一阶段整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查找差距,正视问题
医疗卫生服务面对全部人群和生命的全过程,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任重道远。我局将收集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自查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村卫生室服务能力不足导致农村居民看病难。一是村级网底建设亟待加强。由于我州8县市均属于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县,地方财力十分有限,无力承担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资金投入,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上步伐缓慢。截止2012年底,全州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只有64%,还有900个左右的村卫生室达不到村卫生室“三室一房”的基本配置标准,设施设备简陋、业务用房紧张、服务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边远乡村的基本医疗问题。二是乡村医生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我州乡村医生实际人均年纯收入仅有2.2万元左右,大部分村医养老保险只能参加新农保,技术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2013年统计的全州乡村医生数由2012年的3840人减少到3634人,减少了206人,村卫生室由2666个减少到2606个,减少了60个。主要因素是随着医改政策的实施,村医待遇偏低,导致一些村医外出务工。同时,我州的一部分村卫生室缺乏有资质的乡村医生,存在村卫生室无人执业以及乡村医生老化、年轻乡村医生补充不足的问题,给当地农民群众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是村医队伍素质不高。全州3634名村医中,获得执业医师有134人,仅占3%,执业助理医师452人,仅占12%,尚有177人未取得相关资质;学历普遍偏低,专科以上学历占8.67%,中专学历占72.71%,中专以下18.52%,乡村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二)政府公共财政保障力度不够,居民就诊流向不合理等原因,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投入不足,建设缓慢,数量偏少。国家和省投入我州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3个,投入资金每个仅有170万元,均集中在xx市,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基本设备短缺,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布局均不符合国家要求。社区卫生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社区首诊的需求,导致了小病大看,不合理的就诊分流导致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增加。二是财政保障水平不高。在政府给医疗机构投入保障有限的情况下,医疗机构仍然要通过医疗服务来获取收入,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行。例如州中心医院,医院现有在职在编的正式职工408人,档案工资全年862万元,州财政实际负担526万元,在职在编人员财政实际负担部分占档案工资的60%。由于医院承担着xx州乃至武陵山周边地市的医疗救援任务,医疗业务量不断扩大,仅有的在编人员无法满足医院运行需要,在此基础上医院采取了招聘、人事代理等方式补充人员,医院目前现有招聘(含自费编制)1513人,工资全年应发5198万元,各类人才津贴1470万元,州财政补助部分实际只占全院职工实际工资总额的7%,其余的93%的工资津贴全部由医院通过医疗服务获取收入来支付。三是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不断应用,部分医疗机构存在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不合理检查增多,造成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增加了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四是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监管不完善,药品价格的虚高,“以药养医”的问
2013年卫生局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自查自纠报告
点击下载
本文2013-07-29 09:55:20发表“自查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4204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