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群众工作能力研究——以基层领导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视角
现代社会群众工作能力研究——以基层领导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视角
引 言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由此带来社会利益博弈加剧及矛盾凸显。“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就越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要深入总结、举一反三,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种应急物资储备,进一步提高危机处理水平,真正把经验转化为更好抵御风险的措施和能力”。这里胡锦涛总书记既提到了应急,又提到了危机,根据200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性公共危机一般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具有事发突然性、后果危害性、广泛关注性、连锁反应性、规避防范性等特点。美国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说过:“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处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处理的典型特征。”因此对于社会矛盾凸显的基层,基层领导干部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就显得尤为突出,如何能有效科学的处理危机对于基层领导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提升基层领导干部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性、近年来处理危机引发的思考及基层领导应对危机事件能力提升等方面做出探讨。
一、科学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
(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
16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建立健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千方百计地减少矛盾、解决矛盾,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党和政府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表明我们党对执政方式的认识有了新的深化和拓展,同时,又对基层领导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的时代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以及社会结构的脆弱性,社会发展环境复杂,各种社会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且逞继续发展之势。比如,个体上访,引发群体性上访,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党和政府的冲击,对党的执政地位的冲击很大,另外,面对日益增多的突发事件,我们首先来了解概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潜伏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持续性。经过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和2008年抗击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灾等公共安全事件,各级领导干部经受了应急处置的考验,从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部分干部面对突发事件措手不及、处置不力、应对失策,甚至使一些地区本该避免的事件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基层领导贯彻依法执政的能力要求
我国关于应对处理突发危机事件的法治建设从80年代就已经开始,88年,89年xx甲肝流行,我们国家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90年代有关防火法,有关地震防治等法规制定了出来。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实施,对基层领导应对突发事件做了具体的标准,基层领导能不能做到依法应对突发事件,是衡量我们政府和基层领导的重要标准。
二、突发事件处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处理不及时,突发事件事态扩大化
突发事件的处理关键是不能失控,无论面对的是何种性质、何种类型、何种起因的突发事件,领导者都应积极进行处理,立刻作出正确反应并及时控制局势,控制住事态发展,以积极态度去赢得时间,以正确的措施去赢得公众,创造妥善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而现实中基层领导一开始就采取消极、被动态度,推诿搪塞,瞒而不报,从而耽误处理突发事件的时间,造成处理的被动局面。基层领导干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回避矛盾,接待群众代表时搪塞敷衍,思想工作做不到位;不认真听取群众诉求,工作方法不到位等。从而使突发事件升温,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导致结局难以势控制。
(二)宣传教育不够,应对突发事件意识需强化
由于在公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公务人员的培训系统中,危机意识和实际应对能力的训练都十分匮乏,特别是危机状态下的心理防范、法律救助和心理援助,更存在脆弱性和能力缺陷的一面。一旦危机发生,社会动员机制和社会应急网络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组织和个体的危机应对大都依赖于本能的自我反应。另外,目前基层领导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上普遍存在着“重宣传、轻实效,重培训,轻演练”的现象,对如何科学有效应对、防范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欠缺。因此,遇有突发事件时,常常惊慌失措,甚至有时办法措施不得当而给群众造成损失或致使事态进一步扩大。
(三)组织协调不够,应对突发事件领导机构需加强
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目前基层在这方面还仅限于本级、本部门、本单位范围之内,相互间缺乏必要的协调配合。由于协调不够、配合不力,导致在处置突发事件时不能快速、有力地组织指挥和妥善处理,容易人为扩大事态的损失程度。
(四)预案演练不够,应对突发事件的方式需提高
完善处置预案、经常组织演练是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重要举措。从目前情况看,基层领导关心的应急预案多、实际演练少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一方面演练经费不足,另一方面协调组织演练难度较大,最主要的是思想不够重视,
现代社会群众工作能力研究——以基层领导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视角
本文2013-07-05 11:20:03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40499.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