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2013年县新闻培训班上的发言稿

栏目:发言稿发布:2013-06-19浏览:2220下载252次收藏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我叫xx,是xx镇的一名教书匠,很高兴今天在这里和大家相聚,也非常感谢宣传部给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前天,樊科长、付科长给我打电话,说让我在这讲一点儿,我一再推辞,说实在的,这么多年来我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坐在台下听别人讲一点儿,跟别人学一点儿,可一直没这个机会。也许大家都知道,走进教育那块地,作为教师,其实就是和学生签订了卖身契,和职业良心签订了卖身契,谁会把那些嗷嗷待乳的学生丢一边,去参加这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不务正业”的培训呢!这些年来,我没机会参加过这方面的培训,比如xx日报举办的培训班,咱县内宣传部举办的培训班等等,一路走来,都是自己在瞎折腾,好多事连我自己都没弄明白,所以今天站在这里没有什么“阔论”可以“高谈”,也没有什么“秘籍”可以奉献给大家,只是结合自己新闻写作的经历,和大家一起说一点自己的感受,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首先我们一起分享几个与新闻写作有关的词语吧:
  我要分享的第一个词语是“灵敏”,这个词从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灵活明锐”。我觉得作为一名新闻爱好者,首先要有灵敏的嗅觉。这种嗅觉就是所谓的新闻敏感,就是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的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之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古人云:“力贵齐,智贵捷。”一个优秀的新闻传播者,必须要具备灵敏的新闻嗅觉,从而及时、敏锐地认知新闻信息。当今社会,并不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要是天天都有一个“柴小女”出现,那恐怕要死很多人的;处处都是“崔兵义”,那咱们的崔兵义也就不能成为感动xx十大人物。大凡世界,凡人挤挤。我们身边大都是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中捕捉“新闻点”。
  09年我从一个同事讲到“一个随时有可能被清退的编外教师考大专”的消息挖掘到了张彩青的感人事迹。我写了“编外女代课教师张彩青的故事”后来被中立张部长发现,我们和河南日报、xx日报记者联合采访了张彩青——河南日报:“编外女教师张彩青痴心育人二十载”报道了她的事迹,河南电视台采访了她把她推为2010年温暖中原10大人物候选人,张彩青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11年xx日报:“张彩青:痴心育人20年 一半老师一半‘娘’” 人民日报:“编外女教师痴心育人二十年一半老师一半娘”;中国青年报“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苦乐年华 没有体育设施张彩青老师就带领孩子们玩游戏”,张彩青开始登上各大媒体;2012年中央电视台采访了她把她推为最美乡村教师候选人,并被评选为最受关注的乡村教师;2012年张老师又被评为感动xx10大人物等。
  去年,一朋友告诉我在鱼贯口村有一个村子只有两家三个人,我出于好奇就去采访了这个恐怕是全中国最小的一个自然村,写了“大山里的创业路”,发表在xx日报上,这篇通讯报道受到全书记的特别关注,派人去看望了那位大山深处创业者。
  其实,平时生活中,处处留心皆新闻,无论在公共汽车上、火车上、宾馆酒店里、散步聊天的时候,我们的神经都应当随时处于采访状态,只要我们真正用心与新闻写作,不愁找不到新闻的素材。
  我要分享的第二个词是“勤奋”。天道酬勤,成功的花浸透了奋斗者的汗水,这道理都懂。可作为一个新闻爱好者,怎样做到勤奋呢?我觉得,一要腿勤。我很欣赏“好新闻在路上”这句话,平日里多深入基层,乡村小路上与熟悉朋友的邂逅相遇,田埂上与农人的亲切攀谈,农家小院里庄稼人的温馨私语,都能激起新闻写作的灵感,这些鲜活的生活场景,是我们写作的源源不断的活水。明公李馆长经常说,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有机会多和农民拍拍话,心里格外美。在和他们拍话的过程,随时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那种原汁原味的质朴美,既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也积淀了写作的素材。多年来,利用星期天和假日,我走遍了xx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也采访到了不少让人感动的真人真事。前年我在油桃沟听人讲起了“王小女的故事”觉得挺感人的,一个不到28岁的年轻女子守着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在2013年县新闻培训班上的发言稿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