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保障机制的研究及设计提纲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3-06-13浏览:2355下载120次收藏

****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课题之一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保障机制的研究及设计提纲  

-----------**县市文体局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论述中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这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广大群众享用发展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应引起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公共文化  惠民服务  保障机制  

一、为什么建立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保障机制?  

(一)**县概况:**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喀喇昆仑山北麓、叶尔羌河中游,地理位置为东经77°28'-79°05',北纬38°25'-39°22',东部隔大漠与和田地区皮山县相连,东北与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相邻,南部与莎车县相邻、北部与巴楚县相邻,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36公里,总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海拔1155米-1195米。县城距首府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1410公里、距**县市市175公里、距巴楚火车站150公里,位于叶河流域五个县的中心,是毗邻叶尔羌河中游的一颗明珠,故又有“小金三角”之称。全县共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13个民族,人口约24万人。其中:地方人口20.7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6%。全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沿叶尔羌河两岸为平原区,下游一带为原始胡杨林区,东部为沙漠区。有叶尔羌河、提孜那甫河两大水系。属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热量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二)目前群众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状况:自2008年以来,我县先后新建乡镇文化站9个,新建村(社区)文化室68个、农家书屋120个,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有22名;我县现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刀郎木卡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热甫);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刀郎农民画、民族曲棍球、民族服饰)。  

县文体系统共有编制154个,其中行政编11个,全额事业编制134个,参照公务员编制9个,现有行政在编人员11个,事业在编人员133个,参照公务员在编人员6个。  

问题分析: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是整个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文化建设作为国家“四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也开创了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200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结合我区群众文化工作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一系列保障机制,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我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和如何消除安全稳定隐患方面入手,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以下简称“公惠”)保障机制。  

我县处于南疆地区,县域内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9.6%,少数民族中又以维吾尔族为主,在少数民族人口基数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目前仍有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部分乡镇、村宗教氛围还需进一步淡化。分析如下:  

一是广大农民群众业余文化体育生活比较匮乏,农闲期间主要的休闲方式主要还是看电视、打桌球,文化体育生活比较单一,接受科普知识教育的机会和时间比较少,致使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仍处在一个比较保守的状态,因此,宗教信仰成了这一人群的主要精神食粮。  

二是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法定学业后,因为经济能力和思想认识的影响,不能继续参加中高等学业的进修,文化水平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对科学文化、个人信仰、精神寄托的认知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限制,在部分宗教顽固分子的的诱导和鼓动下加入了宗教信仰这一群体。  

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宗教信仰将仍然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而针对这一情况,又不能强制性地制止宗教信仰,因此,群众文化活动就必然成为有效淡化宗教氛围的有效手段。文化管理体制的作用也就在为了淡化宗教氛围过程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  

1、文化管理体制的作用: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文化建设进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面对新的文化发展形式和要求,原有的文化体制不断暴露出种种不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了文化发展应有的进程。因此,加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围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国家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发展战略,就越发重要和紧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整体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中,建立和健全科学有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是一项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2、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机制。文化管理体制是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的实施基础,而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则是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的坚强后盾和前提条件。没有了保障机制,再好的管理体制在执行过程中都将面临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管理体制成为成为摆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的文化发展观为构建新的少数民族地区宏观管理体制提供了思想基础。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就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予以论述,提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方向。新的文化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是我们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国家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坚强决心,也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二、我县近几年“公惠”开展情况  

**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活在这里的刀郎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县刀郎文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我县刀郎文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一些变化,正在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面临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县委、政府对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精神,以自觉的保护意识,明确的保护目标,创新的保护思路,灵活的保护模式,着力将刀郎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并探索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1、加强领导,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为更好地加强对**县刀郎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成立了以县长、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副组长,文化、宣传等部门为成员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事项。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要结合实际,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措施和目标,并认真付诸实施。同时于2006年3月按照法定程序成立了**县刀郎木卡姆民间艺人协会,成员达51人,会长由刀郎木卡姆民间老艺人玉素因亚亚担任,秘书长由文化局局长祖农司拉木兼任。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把**县“刀郎文化”发展好、弘扬好,只有充分发动群众的参与热情,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为“刀郎文化”的大发展创造条件,形成全社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保障机制的研究及设计提纲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