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年青年调查研究选题的问题与对策

栏目:党政司法发布:2005-08-11浏览:2829下载135次收藏
提要】选题是青年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透视青年学科研究现状的窗口。本文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从选题的狭窄化、选题的热点性、选题的笼统化、选题的现时性对青年调查研究中选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文章就解决对策提出作者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 青年 调查研究 选题 问题 对策

 

选题是任何一项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所走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往往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术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物理学的进化》,a·爱因斯坦 、l·英费尔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虽然爱因斯坦的看法是针对自然科学而言,但对于我们的青年调查研究来讲,是同样适用的。正因为选题如此重要,故研究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心血和智慧,在查阅、研读很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和理性判断,合理地确立社会调查研究题目,使研究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目前青年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且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一些学术性刊物相继涌现,一大批学术著作和论文成果不断问世,全国性、地区性的社会调研接连不断。“选题”窗口直接、清楚地告诉我们青年学科或青年研究领域发展的基本概况,笔者曾在对社会调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青年调查研究的选题现状及其抽样方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定量的文献分析(《社会调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对292篇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马德峰著,《青年研究》2001年第4期,第43-49页;《选题及选题意识——对社会调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应用的反思》,马德峰著,《青年研究》2001年第9期,第43-49页;《反思社会调查在青年研究中的应用》,马德峰著,《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3期,第63-66页),给读者提供了这方面应用研究的一个大概轮廓,而本研究则力图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就青年调查研究选题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探究,以期推动青年调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讲,二十年来青年调查研究选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选题的狭窄化

 

青年调查研究选题的狭窄化主要体现在选题的对象和选题的主题内容方面。综观二十多年的青年调查研究,其选题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独生子女青少年等,例如“大学生学习心态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消费特征及趋势”、“上海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调查分析”,“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现状——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独生子女士兵思想价值观调查浅析”、“对当前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等,而缺少对其它群体的深切关注;选题的主题多以思想价值观类为主,如“河北大学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西北地区青年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大学生价值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部队青年的思想状况调查”等,而忽略了青年生活方式、教育与工作、婚恋、越轨行为研究。对于这一状况,《青年研究》编辑部在1999年1月明确指出,“以往来稿中关于大学生的较多,而对于青年工人、青年农民、中小学生以及其它青年群体的探讨较少,例如在大学生的研究方面,对于价值观、劳动就业、恋爱婚姻、校园文化、心理健康、课桌文化、经商热、宿舍门饰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均有论及,但是对于青年工人中面临的就业、下岗、再就业,青年农民的贫困、负担重、科技知识缺乏、子女受教育少,青年军人复员退伍、转业安置问题,青年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为女童和残疾青少年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问题,过去论及较少,这显然是不足的。因此,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应充分关注不同青年群体的一切生存、发展问题。”(《来稿建议》,《青年研究》编辑部,《青年研究》1999年第1期,第48页)2001年1月,《青年研究》编辑部再次强烈指出选题范围仍显狭窄的问题,“两年前在新年的《编辑部寄语》中我们曾指出这个问题,如今这种倾向依然存在。各地来稿中涉及大学生类的稿件依然是最多的,仍旧缺乏对其它群体的关注;即使是大学生类的稿件,也多围绕道德、观念等很少几个命题的泛泛之谈,缺少对青年群体多种社会行为及其意义的深入研究和论述。”(《来稿选题建议》,《青年研究》编辑部,《青年研究》2001年第1期,第46页)

造成青年调查研究选题狭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研究者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制约。青年调查研究的研究者一部分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他们有大学生角色的深刻经历和体验,选择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题材可谓“驾轻就熟”;另一部分研究者是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管理者,他们广泛接触和了解大学生、独生子女等,故以此为对象加以研究比较方便、容易。二是目前我国青年研究的课题范围,主要围绕阶段性的中心任务,配合当前的社会政治形势而开展的,结果造成选题范围较窄,呈现简单、雷同的不良局面。如党中央提出“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团中央提出“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于是近几年来青年研究多以此为主题,许多调研项目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最后以同样的调研课题、同样的研究方法、同样的研究结果的论文几乎同时出现在全国大大小小公开或内部发行的青年刊物上。青年作为最具活力、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是社会变革的中流砥柱,故以青年为对象的研究应该是丰富多彩,课题应该是多种多样。关键在于研究者能否走出自己的狭小生活空间,主动观察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寻找社会研究的灵感与火花;在于研究者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和方法水平,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提出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选题的热点性

 

二十年来青年调查研究选题呈现追求热点、时髦的不良倾向。部分研究者较为关心研究的社会轰动效果,在他们看来,如果选题能立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哪怕内容“一般”,也算达到研究的目的了。翻开青年研究的各种学术刊物,你总会找到一些热点性话题的“影子”,比如“在校大学生网迷状况调查——武汉高校个案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减负和中小学生——南京市中小学减负情况的调查分析”、“从电视征婚看青年择偶——关于电视征婚节目的问卷调查及思考”、“上海白领青年职业生活调查”、“对当前考研热的调查与经济学分析”。毋容质疑,青年学科具有现实性的重要特点,即青年学的诞生和发展往往与青年现实社会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青年现实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廓清、解释与回答,体现了青年研究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值得也需要我们青年研究工作者努力去调研实践,但这种研究不同于新闻媒体的追踪报道,披露某些为世人所不知的“秘密”、或世人感到模糊的“真相”,以激发世人产生阅读的兴趣。它绝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一哄而上”、“随波逐流”。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公众最关注、最热门的话题,除了要求我们的青年调查研究给出热点问题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热点问题的现状及其焦点,更主要地要从学科视角提供公众如何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如何制定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对策。而不是像我们目前这样,盲目地抓住一两个社会热点,简单地设计一两套问卷,再做些频数、百分比的统计分析,进行些简单地归纳和结论,就认为是一种学术成果,达到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与解答。

造成上述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研究过程中的浮躁和功利心,“独坐寒窗者日少,短平快的研究日多;理论的反思少,观点的炒作多;长远的知识积累少,赶时髦的时新之作多;欣赏别人成果者少,自以为是者多。”许多学术研究狂热不到半年一年,在尚未冷静下来之前,就为新的狂热所代替。这种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20年青年调查研究选题的问题与对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