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当前我们的“青年研究”缺什么?

栏目:党政司法发布:2005-08-11浏览:2444下载209次收藏

[内容提要] 当前我们的青年研究缺什么?笔者指认主要有四大痼疾:问题意识淡漠、研究方法单一、互动关系脱节、批判立场缺席。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引起警觉、完善研究、规范学术。青年研究应从质疑开始。

[关键词] 青年研究 问题意识 研究方法 互动关系 批判立场

 

 

青年学作为一门对青年作整体研究的科学,在我国正深入地发展着,于以往单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走向了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的综合。然而,相对的繁荣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成熟,纵观当前我们的青年研究,意义生成的同时是否仍应反思:我们还缺什么?直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该“补血”的补血,该“换血”的换血,方可谓理性之态度。

 

问题意识淡漠:关于评论与言说的对象

 

青年问题是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就业、婚恋、休闲等无不反射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道德行为的模式。

青年研究中问题意识的淡漠首先表现在将现象与本质混为一谈。

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而当下的青年研究更多的是现象的堆砌,很少有指陈本质的分析,因此也就谈不上学术研究的知识增量,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需要做多少调查研究的工作,需要有多少学养来支持它,才可将研究做结实?结实者,不虚也。做得有见地、有分量、实实在在,既不糊弄自己也不糊弄他人,乃是。

其次是对青年这一评论与言说的对象的研究缺乏整体性,或者说整体性还不够。不同学科研究青年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只有将青年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作为整体研究,并利用其他社会、自然科学进行综合考虑,才可能全面科学地揭示出青年的本质以及它与其他人群的相互关系。

系统论的建立,成就之一是从“实物中心论”过渡到了“系统中心论”。我们不能妄下断言,说当前的青年研究“就点不就面”,但至少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个面“就”得是不充分的,欠深入的。譬如研究青年犯罪,就不能仅就犯罪而论犯罪,同时要研究环境、心理、教育、法律、社会预防、人际关系等等。(马加爵的案例我们研究到了哪一步?)高度综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共同特点,它在时间与距离上给我们的概念就是“缩短”——从创造到陈旧的时间的缩短,从创造到物化的时间的缩短;各学科自身的膨胀使其与相关学科的距离反而缩短,缩短了的距离使其相互打通有了可能。蜻蜓点水式的研究是不可取的、一叶障目式的研究是要被淘汰的。

再次是我们关怀现实注重实证,然研究所得的结果却仍显得比较混沌而非敞亮,这难道不是问题意识淡漠表征?如果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重直觉少推理的话,那么如今我们已多多少少地在向传统挑战了,在定性研究的同时重视定量研究,如运用数字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当代科学研究的三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是综合、应用和定量。数学成了“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恩格斯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准确更精密。我们已开始避免青年研究中“量”的模糊,那么对“性”的判断是否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量有一个真实性的问题,性同样存在一个问题的真实性。在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中,不时看到由于问题意识淡漠而制造的标签式的定性,它于青年研究本身究竟有多大的关系或曰价值,是让人心存疑虑的。假如只描绘what,便得出how,那么这how仍是凭感觉得出的,因为中间缺失了why,它便仍不是经由追问与推理得出的。这就是说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还是游离。

 

研究方法单一:关于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青年研究的学术自信应该建立在哪里?粗制滥造和低水平的重复只能是功利性的运作,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必然是以其原创性为指归的,创新乃学术的最高规范。创新并非制造热点,何况并非所有的热点都具备实质性的意义。

青年研究的方法单一,首先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相对单一: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而对其它社会阶层的青年关注度是不够的。其次表现为研究选题的单一:在一些观念上泛泛而论(偏偏这些观念大都已不很新鲜),而对具体行为的意义论述不够。再次表现为研究手段的单一:抽样调查几乎分走半壁江山,没有历史、文化的深刻把握只罗列简单的百分比,以表层的科学性掩盖其内在的粗陋。

研究,应为努力解决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才算成果。造成研究方法的单一的原因:一是研究者的偷懒,怎么方便怎么现成怎么来,少化力气快出“成果”;二是对现有“成果”的价值标准的趋同,追求数量,所谓的质量是由数量垒起来的,而忽视真正的学术积累,学术能力的提升。在泡沫与快餐中,讲厚积薄发讲述而不作是落伍悖时的。人文学科是否可以如理工科那样“量化”,一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王国维称人文学科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它从事精神生产,“量化”对其的破坏性是鼓励急功近利,这与人文学科的实质是对立的。量化以表面上的人人平等取消了学术权威,然对数字的过分尊崇是以质的沦落为代价的。孔子、苏格拉底这两个东西方的圣者都是述而不作的,国学大师陈寅格、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发表的东西也是很少的,他们在今天会怎样的“落魄”!

将缺乏理论指导的“调查”得以完善;将老生常谈的教科书式的“常识”让位给思辨色彩强烈的新观察;将夸夸其谈的“对策” 送进碎纸机,有如此勇气,便是寻找更为有效的手段和思想方法的入口。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关于青年个案的研究、关于青年生活史的研究(是研究而非单纯地讲故事);希望能从现象学、语义学、语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当前我们的“青年研究”缺什么?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