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市委: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促进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经市政协主席会议研究,会同市委农办相关人员,组成两个调研组,于 4月6日 至12日,深入全市一区八县有关乡镇,采用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就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
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特别是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召开以来,各县(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灾后恢复重建机遇,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着力建设具有陇南特色的生态文明新农村,使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色产业培育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民主管理和农民素质大幅提高,乡风文明有了新气象。目前,已建成了以康县徐罗村、西和大寨村、礼县文家村、两当豆坪村、武都姜家山村、成县李武村、徽县熊北村、文县宋坝村、宕昌寺卜寨村为代表的规划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完备、环境整洁、具有陇南特色的生态文明新农村553个,其中省级示范试点村27个,市级示范试点村18个,县(区)级示范试点村508个。
总体上看,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对照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与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
1、对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理解片面。一些乡镇、村组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内涵理解不深,认识不清,以偏概全,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拆旧房,修新房,刷白墙”,对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缺乏明确思路、目标和措施;村庄环境整治本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但当成了终极目标,做完了就没事了;而个别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政府拿钱修路、通水、建新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主体意识与自力更生精神。
2、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涉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以及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各个方面,而要抓好各项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有资金保障。我市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牵头部门是市委农办,但各级支农、惠农、扶贫、水利、交通等专项资金基本是以部门为单位按照各自渠道进行下拨使用,由于没有一个专门的班子和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把分散的项目资金进行必要的协调和整合,无法统一协调使用,形成四处撒“胡椒面”,投入总量看起来很大,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3、新农村建设规划比较滞后。受政策、资金及规划人才短缺等因素制约,各县(区)在生态文明新农村发展战略上,缺少相应的总体规划。新农村规划大多以乡镇为单位独立完成,区域规划总体上缺乏整体性、科学性与前瞻性,规划等级层次不够鲜明,视野不够开阔,不少乡镇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结果形成了镇像村、村像镇的雷同局面。同时,规划不尽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如有些村庄整体规划,村民集中居住,是否尊重群众意愿?有没有考虑地域特色?传统的乡村文化有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等。
4、支柱产业,特色农业不突出。调研发现,大多数异地重建的试点村,距离原来的生产区比较远,群众收入主要靠劳务,部分土地处于弃耕状态,另一部分以种植药材为主,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在县(区)汇报中谈得最多的都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实实在在的措施不多。同时,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劳务输出与发展特色产业对劳力的需求形成的矛盾日渐凸现,在花椒采收期和农忙季节显得尤为突出。
这些现象的出现,与中央、省、市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精神大相径庭,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思考之一:应当解决定位不准,内涵模糊不清的问题。新农村无论怎样新,核心价值在于它仍是“农村”。在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中,如果说我们承认农业文明是一种将长期与城市文明共存,与城市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文明,那么就应当在建设过程中尊重、保持和发扬它的个性。这就是说,农村的现代化不是要使它在外表上更像城市,而是要通过农村的发展,提升农村生活的内在质量,充实农村的文化内涵,使农村生活成为丰裕活泼的生活空间和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思考之二:应当解决政府包办代替,建设主体不明的问题。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谁的新农村,应当谁来规划,谁来建设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他们究竟是农村的主人,还是需要引导教育的被规划者?他们愿意迁离故土,彻底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还是愿意在传统的自然村落、设施完备的定居点生活更为幸福?经验告诉我们,就增进农民的福利和幸福而言,农村最短缺的并不是资源,而是农民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权,如果他们对自己家园的处置没有发言权,那么包办代替、替民做主的善良愿望往往会适得其反,实际地侵犯和伤害农民的利益。
思考之三:应当解决贪大求全,急功近利,违背规律的问题。一些基层干部心目中的新农村,都是高起点、高标准的,并且预期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建成。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急功近利,不顾自身实力,大拆大建,希望一步到位。基层干部的热情和积极性当然应该保护,但这种不切实际、急于求成的倾向必须及时纠正,需注重实效而不搞形式主义,量力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本文2013-04-16 16:42:07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3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