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财政局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心得体会

栏目:心得体会发布:2013-02-25浏览:2038下载216次收藏

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500亿公斤价值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见诸网上后,中央高层对此非常关注。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新华社一篇内参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

诚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基本告别“物质短缺时代”,占人口多数的群众由此过了富足安康的生活。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奢靡之风也沉渣泛起,特别是官方的“三公消费”更是触目惊心,令人心痛。据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在《新闻1+1》节目中透露:2009年我国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车开支19000亿,占行政开支的60%。我想这19000的“三公”支出仅仅只是政府部门一年的浪费,还没有包括各级政府人员国内考察、会务、“红色旅游”的费用,并没有包括政府人员从企业占取的吃喝和海内外“考察”旅游的费用,也没有包括潜逃海外的大量贪官携带走的亿万钱财,还没有包括许迈永、许宗衡家里搜出来的千万、亿万,没有包括王迈永、李宗衡家里“还没有搜出来”的多少个“千万、亿万”,更没有包括王迈永、李宗衡因为要拿这“千万、亿万”而用权力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让渡给不法商人的更多的“千万、亿万”。一边是各级官僚游走于酒池肉林,花钱买醉、肆意挥霍着公众的财富并且乐此不疲,一边是看不起病的百姓,上不起大学的孩子,举国上下民怨沸腾。可以说,各级官僚奢侈浪费之风正是当下中国乱像百出的根源,也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腐败奢靡乃败亡之兆。勤俭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道理很简单:勤俭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为人处世所必须具备的修养。勤俭连廉洁,奢侈通腐败。历史是一本最实际、最动人心魄的教科书。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诗句虽不惊人,却道出了多少朝代兴衰成败的真谛。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例子举不胜举,秦穆公因信奉“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思想,勤俭治国,秦则得天下。汉文帝以崇尚节俭,力戒奢侈,遂有“文景之治”。而商纣王酒池肉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很快便断送了商汤的江山。隋炀帝奢侈腐化,大兴土木、广建园林,最终国破人亡。特别是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登位之初,他胸怀大志,励精图治,积极推行“开元之治”,开创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囹圄常空”的唐朝“开元盛世”,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巨大成功面前,李隆基没有汲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终日沉溺于酒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当时唐朝宫廷腐朽糜烂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朝从“开元盛世”逐渐走向衰亡。大唐帝国之所以昙花一现,不就是唐明皇前期矢志俭朴、选贤任能、励精图治,而后期骄奢怠政、宠信奸佞的结果吗?唐玄宗李隆基也因此成为诗人李商隐笔下的“腐败”典型。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在皇袍加身之后,仍是“宫中苇帘,缘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由于他勤俭治国,从而奠定了宋代三百余年的基业。他是否曾受李商隐诗句的影响?无人考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建明朝基业有齐天之功,但他却从未居功自傲,而是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个人生活异常简朴,即使是给皇后过生日这样的“大事”,朱元璋只是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等极简单的素菜,宴请众官员。而且还约法三章:今后朝廷上下,不论哪个摆设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至今,其故乡凤阳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恶奢侈、倡俭朴的传统,把拥有清贫、清正、清苦作为众望和视为无价之宝。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在讲修身、齐家、治国的时候,无不重道义、重品质,并由此而使人性笃实、生活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财政局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心得体会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