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农业局调查报告
某县农业局调查报告
根据《关于报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材料的通知》,县农业局认真调查研究,经过认真组织,多方调研收集材料,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2年重点工作
(一)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2012年全县小麦收获面积95万亩,单产达到494.0公斤,比去年的483.2公斤增加10.8公斤,增幅为2.2%,总产到达4.69亿公斤,比去年增1026万公斤,按目前小麦市场价格2元/公斤
计算,仅增产一项就实现农民增收2500万元,实现连续九年增产;玉米播种46万亩,平均单产达到652.2公斤,四个万亩示范方亩产达到818公斤,最高单产达到908.8公斤;花生面
积42万亩,单产达300公斤,万亩示范方单产达350公斤,高产攻关田达506公斤,秋作物单产、总产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一是深入开展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以6个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为依托,在全县建立了100个科技示范村、1000个科技示范户,抽调专业技术人员110人分包全县343个行政村,
初步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长效机制。
二是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共建成小麦亩产550公斤以上的高产乡镇7个,亩产600公斤以上的万亩高产示范方3个,亩产630公斤以上的千亩示范方3个,亩产650公斤以上的百
亩示范方5个,亩产700公斤以上的高产攻关田10块。高产乡镇平均单产达到554.1公斤,万亩高产示范方平均单产达到607.7公斤。6月7日,司寨乡范庄村王学富高产攻关田实打验
收733.6公斤,为切实开展好高产创建活动,起到示范带动效果。
三是注重落实增产关键技术措施。推广主导品种。矮抗58、郑麦366、新麦26、西农979、周麦22种植面积达91万亩,占麦播面积的95.8%;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制定了稳氮增磷
补钾的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全县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5万亩;扩大机耕、机耙、机播三机作业面积,深耕面积36万亩,占麦播面积的37.9%;积极组织冬灌,去年12月上旬,通过宣传
和指导,全县迅速掀起麦田冬灌高潮,冬灌面积达到72万亩,创历年之最。
(二)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迅速
扶持发展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高效农业,提高综合效益。全县蔬菜面积达到8万亩。建立有机蔬菜日光温室27个,面积500亩。发展中药材800亩,食用菌300亩。积极扶持发展
有机蔬菜。建立县有机蔬菜万亩生态农业产业园,该园区依托乡祥安社区,一期流转土地515亩,投资700万元,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35座,主要生产有机黄瓜、番茄、茄子等国外
优质品种蔬菜。目前基地已基本通过有关部门测评验收,预计今年年底可取得有机转换证书。
(三)打造中国第一麦
一是确定以新良公司、金粒麦业、嘉合公司、金粒面业为核心公司组建小麦产业集团。二是为小麦产业集团建立了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与国酒
茅台共建有机小麦转换基地2万亩,基地取得有机转换证书并与3月19日正式挂牌。四是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农业局承办的中国第一麦大型门户网站开通上线运行。五是4月9日,
合作共建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县暨农业科技促进年科技服务活动在成功启动,打造中国第一麦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六是5月23日,打造中国第一麦高层论坛会召开,院士把脉
,专家支招,媒体关注,“中国第一麦”声名鹊起。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农资产品监督管理,一年来共检查全县12个乡(镇)农药经营单位600余家次,检查农药品种160余个,抽检农药样品68个。经核对登记公告及质量检测,共查处不合
格农药产品12个,其中擅自修改标签内容农药品种8个、假农药产品2个、劣质农药2个。立案12件,涉案数量60箱,涉案金额2万余元。累计抽检肥料样品230个。经查对登记信息,
标识内容不合格产品5个,未取得肥料登记证产品2个;经检测质量不合格肥料产品15个。立案查处23件,涉案数量80余吨,货值20余万元。
二是加强农药残留抽检,按照市民心工程和县四大放心工程的要求,蔬菜农药残留抽查自以前的每周1次30个样品增加到现在的每周5次150个样品。到目前为止,共开展农药残
留抽检工作152次,检查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760家次,抽检果蔬样品4560个,经检测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8%以上,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简报》152期。
(五)土地流转
县农业局坚持把推进土地流转,实现主导产业规模经营作为推进“三农”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明确了对土地经
营权流转鼓励措施。当前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进行土地流转已成为主要的形式,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和租赁等土地流转面积已发展到
10万多亩。截至目前新增土地流转面积8000亩,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23.91万亩。
(六)水产工作
加大对《渔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印发各种宣传资料200份;聘请专家深入养殖区做技术指导、病害防治等服务,并开通了技术服务热线电话,
广泛推广“夏花养成鱼”、“80:20养殖新技术”、“黄河鲤鱼安全高效养殖”等技术,印制发放“黄河鲤安全高效养殖技术手册”、“鱼虾防治实用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620本
,举办培训班4期,受训人员480人次,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养殖户的“手把手、零距离”的对接。
县渔场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开挖鱼池151亩,其中成鱼池124亩,苗种池26亩。完成土方24.89万方,粘土回填3.92万方。
(七)健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开展特色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截至目前全县共培
训农民工940人。其中农机操作员240人,蔬菜园艺工50人,病虫害防治员50人,专业技术培训600人。
二、过去五年的重点工作
(一)全县粮食产量实现持续增长。紧紧把握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到突出的位置上来抓,积极开展农作物高产创建,小麦良种推广,科技入户
等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全县粮食连年获得丰收。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分别达到39.258万吨、40万吨、40.36万吨、
45.90万吨、46.93万吨。2012年粮食比2008年增加7.65万吨,增19.5%。由于粮食产量持续增长,我县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二)党在农村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按照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的要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政策,优化了农业
资源配置,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全面落实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党的惠农政策,农民利益得以较大改善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几年来,共争取各类农业项目50多个,累计争取到国家资金1.6亿元。
(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我县按照国务院及省市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围绕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推
行以“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设置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配备村级技术员”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着力建设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体系。一是建立基层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建成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6个,区域农业技术人员达到36人。2007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试点县。每年举办培训班100多期
,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4-5万人次;二是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2008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县。开通了12316“三农”热线,改版了河南农业信息
网,构建了县乡村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政策、科技、假劣农资投诉举报、农产品市场供应、价格等全方位的即时信息服务;三是建立农民科教体系。开展“阳光工程”
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培训转移劳动力8000人。开展科技入户,在全县建立科技示范户1000户,逐步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
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为我县农业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较大推进。以粮油加工、食品加工、优质蔬菜产业化生产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有效推进,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质
量、效益有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渠道有较大扩展,收入水平稳定增长。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4个,市级13个,资产总额达196832万元,固定资
产78484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93025万元,实现利润9793万元,上缴税金5973万元,带动农户50525户,带动农民就业人数达4086人。初步建立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产业化运
作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产销对接利益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形成。
(五)品牌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品牌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良食用植物油,贡参牌胡萝卜、金粒小麦,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
品。新良牌面粉、延享食用植物油,被评为河南省优质农产品。
一是全县绿色食品认证实现了“零”的突破。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认证绿色食品小麦10.8万亩,产量5万吨; 河南金粒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认证“六月雨”牌绿色食品面粉7000
吨;县克明面业有限公司认证绿色食品挂面10个品种,产量1000吨,延长了小麦产业化链条,提升了县产业化经营水平。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农业部认
证,为小麦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发展后劲。 “金粒”牌小麦先后荣获了“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 “河南名牌农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 、“市名牌农产
品”等称号;“六月雨”牌绿色食品面粉,“克明”牌绿色食品挂面产品远销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产品供不应求。
二是地理标记农产品实现“零“的突破。2009年“胡萝卜”(登记面积15万亩)获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成为河南省农业系统第二个地理标志农产品。
三是农产品质量得到全面提升。通过建立健全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监督管理体系,推广应用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小麦品质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
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小麦各项指标均符合绿色食品标准。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固定人员,配备检测设备,定期对我县城区的各个超市、蔬菜批发市场、无
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农残检测。建站以来,共组织抽检1600余次,出动人员1780余人次,检查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920家(次),抽取样品6500个(样),样品检测合格率达到
97%以上。
(六)农业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通过《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土地承包法》、《农机管理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大力宣传教育和有效
贯彻落实,农业工作的法制建设有力推进,发展环境较大改善,执法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工作逐步走向依法发展的轨道。2009年农业局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综合执法先进单位。
(七)生态富民工程建设扎实有效。全县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多座,入户率达到了30%以上。沼气服务网点达到19个,沼气农民技术员达到128人,沼气服务网点辐射全
县所有沼气用户。
(八)特色渔业得到健康发展。2007年9月水产局及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水利局渔场职能和机构划归农业局管理。进一步理顺了体制,健全了机制,重点
对全县渔业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并进行了科学规划。先后成功引进s8代黄河鲤亲鱼400组,斑点叉尾?亲鱼200组,在全县及周边地区推广优质s8代黄河鲤苗种1100万尾,推广面积
5000余亩,占全县
某县农业局调查报告
本文2013-01-19 16:32:40发表“汇报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30194.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