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审计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
财政金融审计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
我,一名普通的基层审计工作者,2003年大学毕业后有幸加入了我们优秀的审计队伍,2005年参加了被称为“魔鬼训练营”的审计署计算机中级培训。当手捧着有着审计长亲
笔签名的计算机中级证书时,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审计工作者,我认为我掌握的不仅仅是一项技能,一种方法,而是仿佛拥有了一副双翼,“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畅想
着在未来的漫漫征途上,可以作出更多,更多……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从取得计算机中级证书至今的五、六年间,在审计信息化的道路上,我有过付出、有过艰辛、有过泪水与汗水,但,更多的是收获、是成长、是飞翔!
丝丝情愫,点点心路,付诸笔端,与审计同仁们共享。
“厚积”是为“薄发”
“应运而生”,我想,这个词用在审计署计算机中级培训班上真是十分贴切。2003年进入我们市审计局工作后,我一直具体从事的是财政金融审计,被审单位的数据量大、信
息化水平都比较高,经过两年的审计实践,“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这句话在我心中不断地产生着共鸣。大学时学的是审计专业,虽然通过了国家计算机
三级,但仍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当时最深的感触是:有许多审计思路,由于计算机水平的限制无法得以实现。
所以,当我得到通知,要去南京审计学院参加江苏省审计厅组织的第一期计算机中级培训班时,心里挺兴奋的。六月至九月,是有着“四大火炉”之称的南京城最炙热的季节
,由于是省厅组织的第一期培训,老师和同学们都在摸索中前进,三个多月的培训,每天上课 8 小时,上机练习 4 小时,深夜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寝室,稍加休息后,还得再看
上两个多钟头的书才能“安心”睡去,当时培训班的同学们几乎人人如此。大家压力满满,可也动力十足,因为参加培训班的同学们都是来自于各地方审计局业务一线的同志,能
够深深地感受到对审计信息化的迫切的现实需求,而培训班所开的课程涉及到计算机基础、网络、数据库、vb 程序设计、会计电算化、access、数据采集分析、审计软件、计算机
审计案例等,都是以审计实践为基础,十分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很强,可以说掌握了它们,今后的审计工作便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正是有这样一种“学以致用”的信念的推动,
大家学习的动力似乎超越了压力,艰苦的培训生活也是充满了活力。
当年的十月,当得知我一次性通过了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的所有课程时,心里着实小小激动了一把,但兴奋过后我意识到万里征程仅仅迈出了第一步,如何“学以致用”才
是今后审计工作中我要思考的问题,毕竟“厚积”是为“薄发”。
“牛刀”小试
学成归来,在2006年的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中,我迫不及待地想体验这款“新式武器”所带给我的全新体验,在审计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将所学到方法与技能运用到项目中去,可
以说虽是“牛刀”小试,却是收获颇丰。
首先,在数据采集上,由于“同级审”仅财政部门就涉及到七、八套账目,而且数据量相当大,以往被审单位的“后台数据”就像是一串串天文数字,我们对其是“敬而远之
”,所以总是被审单位提供给我们什么数据我们就审什么数据,而这次面对着被审单位不同软件以及同一软件不同模块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海量的“后台数据”,思路豁然开朗,
许多“想法”在我的脑海里蠢蠢欲动,我感觉到审计的“触角“可以无所不及。这次我们不仅下载与转换了所有的财务账套,而且还采集了大量的有用的业务数据和中间数据,为
我们下面的审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数据分析与审查过程中,以往总是通过一笔笔的审阅纸质或电子账目,一本本的翻阅凭证去查找线索、查证疑点,而许多好的审计思路因为计算机水平的限制而无法付诸实
施,现在这些障碍已经不复存在,我体会到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那种酣畅,任思绪在数据间肆意驰骋,借助计算机审计技术让一个个审计目标得以实现。
在审查税务部门的数据时,由于有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支撑,我撇开以往的传统思路,另辟蹊径:从税收鉴定入手,通过对多张财务、业务电子数据表进行多维的关联分析,对
税务部门的税收鉴定征管工作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并查出由于税务机关税收鉴定工作的漏洞导致部分纳税人应作未作纳税鉴定以及由于鉴定错误造成了税收入库级次的混乱等问
题;通过对税务门临开票电子记录的筛查,发现税务机关通过更改门临缴库数据共计526万元来调整税费之间的征收比例;通过对“税收提退表”,“税收缴款书记录表”以及“纳
税鉴定表”等电子数据进行关联综合分析,查出税务部门在完成税收计划的情况下,
财政金融审计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
本文2013-01-18 14:28:10发表“事迹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29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