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十八大中的民生建设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2-12-26浏览:2914下载270次收藏

浅谈十八大中的民生建设 

  民生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历代君王都提出改善民生,来得到天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其中一个主义就是民生。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中提出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其精髓也是民生。
  顾名思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改善民生就是改善人民生活。经济的发展,目的也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更具体一些,民生有四层含义:温饱、小康、社会公平、民主自由。
  温饱的生活,指的是人民能够得到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衣、食、住、行四大基本要素。
  改革前,民生的最大问题,就是解决吃和穿的问题。例如,我上中学前在庙坝的茨竹村,每天累死累活,每顿饭吃着带太多水的稀饭,一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或一个鸡蛋,天天都有饥饿的感觉。那个时候,能够吃得饱,就是最大的幸福。
  前天,刚从成都出差回来,看到老婆给我买了一条200多元的长裤,我立即穿上,一边穿,一边想起小时候妈妈一年才勉强给我做一件衣服,有时,一年连一件新的衣服都没有,只好穿哥哥们退下来的。现在,如果真想要,每天都可以买一件时髦的衣服穿了。
  应该说,除了极少数地方和极少数人,中国已经消灭了饥饿,也消灭了穿不暖的现象。这是中国改革的最大成绩,也是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随着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发展的目标提高了,民生的定义进入了第二个层面,也就是小康的层面。
  胡锦涛提出到2020年,把中国建成一个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这个目标离现在还有8年。因此,当前的民生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问题了。
  何谓小康?
  简单地说,小康,就是在吃饱和穿暖以后,能够吃的丰富多彩,穿的花里胡哨。同时,能够改善居住和交通条件,得到良好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和安全。
  为了改变食品结构,中国农业已经从传统的种粮食,变成了多种经营,包括生产蔬菜、水果、肉、蛋、奶,等等,用于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需要。
  为了改变交通条件,国家大力建设陆、海、空交通网络。在教育、医疗和其它公共服务方面,中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不过,教育的应试制度,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和就业不公平,等等,却成了当前民生的一大纠结。医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老百姓就医难、就医贵、不敢生病,同样纠结。人口老化,如何养老?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家庭结构扭曲,养老问题凸显,同样也是民生问题。
  房价飞涨,成了城镇化的最大障碍。大城市的房价,是平均工资的10几倍,或是20几倍。农村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毕业进城工作,如果没有父母帮忙,买不起房子,娶不到老婆,咋办?农民工进城打工,把妻儿老小丢在家里,工资收入不高,生活成本很高。许多人辛辛苦苦干一年,除了买回家过春节的汽车票外,所剩无几,哪有什么钱可以在城市里面买房子?
  城市的户口制度,把城里人和乡下人隔离开来,高房价加固了城乡的分离,导致了‘假城市化’,也导致了内需乏力。
  民生的第三层意义就是社会公平。
  在高速发展的34年中,尤其是过去的10年,社会不公平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别没有缩小,地区差别没有缩小,同一地区、同一人群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浅谈十八大中的民生建设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