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章节中,出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法,还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出现在党的报告中,而报告中的“三个倡导”更是体现了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取向,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的不断提升,如何将其简约化,如何将其内涵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话题。可以说,十八大报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和培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指导。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广大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反映他们的价值诉求,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等层面的延伸与展开,即形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价值观是根本,具有内在的规定性;核心价值体系则是表现,从属于一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外在的表象性。确立和规范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的要求进一步凝练和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社会的意义。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既需要教育引导,更需要实践养成。
首先,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即对不同的社会主体,加以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引导教育。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党员干部;在广大从业人员中深入开展共同理想教育,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在青年中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市民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第二,打造一支在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能发挥强有力作用的党员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真理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人员,形成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
第三,知行合一、言行如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小处着眼具体化,又要持之以恒抓践行。要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习惯,变为具体行动。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终生大事,不是靠一两次学习教育就能够完全解决得了的,只有经受住现实中各种名利、得失、进退的复杂考验和艰难抉择,才能始终保持思想理论的先进和道德人品的高尚。因此,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渗透到日常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每一日生活的一言一行。
第四,加强舆论宣传,重点引导新兴媒体、规范互联网文明。改进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继续加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主流网站等宣传阵地建设,有效整合新兴舆论资源,加强舆论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加大互联网监管力度,倡导互联网文明,使互联网真正成为推进社会核心价值建设的新渠道、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共产党人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意识是内化于心的主观认识形态,它决定了一个人想不想、要不要、敢不敢、愿意不愿意等思想认识问题,是效能体现的前提和保证。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升是党的建设成果的重要呈现。要想“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强化“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是现实而紧迫的需要。
首先,强化忧患意识是新的历史形势的需要。当前,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我们党不仅仅承载着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同时,还面临着自身发展中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今天,要经受住“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险”,前提就是要时刻拥有忧患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忧患意识凝聚着我们党深刻的历史经验。我们取得革命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就用两个“务必”告诫全党同志:“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时期党的领导集体秉承着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倡导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践行着求真务实、防患于未然的科学发展观,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将“忧患意识”写入十八大报告,这是一次重要的战略昭示:我们党是在忧患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政党,全党只有常怀忧患之心,才能从容面对复杂形势的挑战,才能完成肩负的执政重任。
其次,强化创新意识是不断前行的
时代要求。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1个春秋,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历程中,无不体现着“创新”的精神,留下了“创新”的印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选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大胆实践,这一系列引领时代前行的发展成果,正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再次,强化宗旨意识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十八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昭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检验一切行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党一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支持。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强化“四种意识”,努力提升自身内在素质,提升执政本领,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字字充满内涵,句句牵动人心,事事表达民声。报告关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及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的阐述引起全国人民的共鸣,让人们看到了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完整设计,奏响了“民生改善”的时代最强音。
加强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是当前中国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的一场新的“社会进步运动”,其意义在于它将既承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的作用,又要为政治体制改革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必须通过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的心声,更是人民的期盼。
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民生问题的改善程度,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速度。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均衡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既要解决
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本文2012-12-04 17:11:10发表“发言稿”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23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