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高原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乡镇高原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为及时深入贯彻落实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精神,全面掌握我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找准xx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选准农业主导特色产业,明确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现将xx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镇情
xx镇属xx县东大门,地处云贵两省二县一市交界处,国道326线和省道长巧线穿境而过,途经8个村委会。牛栏江流经7个村委会。2011年全镇辖17个村民委员会251个村民小组11893户41293人,工农业总产值23806.3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593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98元,人均有粮450㎏。辖区总面积254.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30826亩,最高海拔2401米,最低海拔1572米,镇政府驻地海拔2040米,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水量963毫米,无霜期206天,海拔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突出,全镇95%的耕地分布在山区或二半山区。是一个以烤烟、蔬菜、畜牧、林果、蚕桑为主导产业的山区农业新建镇。素有“万亩蔬菜之乡”的美誉。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1.蔬菜产业
1.1xx蔬菜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蔬菜产业是xx县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xx镇走产业化发展、促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xx镇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发展渐成规模,得益于其独有的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一是丰富的立体气候资源。xx镇境内最高海拔2401米,最低海拔1572米,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水量963毫米,无霜期206天,海拔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突出,牛栏江流经境内形成的低热河谷气候,适宜多种蔬菜生长,具有发展绿色商品蔬菜的良好气候条件;二是洁净的自然生产环境。xx方圆50公里内均无工业排放废气、废水等,空气、土壤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之地。
产业发展优势:一是种植技术成熟。xx镇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有健全的科技推广体系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二是产业布局明显。“十五”以来,xx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培育和壮大蔬菜产业,培优培强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了以xx冬早蔬菜为主的低热河谷万亩蔬菜生产基地。
交通区位优势:xx镇位于xx县东部,地处两省(云南省、贵州省)二县(xx县、威宁县)一市(xx市)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距xx县城80公里,xx市区70公里,贵州省威宁县城107公里,国道326线和省道长巧线贯穿而过,途经8个村委会,镇内所有村委会均已修通沙石路,交通便捷。
1.2xx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蔬菜作为xx镇的支柱产业来培育,蔬菜产品远销云贵川、重庆、西安等省市,赢得了“万亩蔬菜之乡”的美誉。
1.2.1产业规模做强做大。镇党委、政府把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大事、成立机构,出台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公司带动、部门联动、群众主动、公司基地互动促进结构调整的良性发展,蔬菜产业向规模化、区域化、良种化发展,逐步形成牛栏江沿线河谷区以大蒜、辣椒、番茄、西葫芦、鲜食甜糯玉米等冬早蔬菜为主,半山区以“甜杂一号”辣椒、白菜、青菜等夏秋山地蔬菜为主的格局,蔬菜产业已成为xx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2011年全镇种植蔬菜27500亩(含复种),实现产值6200万元,农民人均创收1610元。
1.2.2技术支撑不断巩固。一是标准化生产成效显著。在蔬菜种植适宜区推广蔬菜栽培新技术,推行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提倡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害,大胆引进各种名、优、特、稀蔬菜品种,推广种植优良品种达20余个,党员带头种植作示范,2万余人直接从事蔬菜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正大面积推广,蔬菜基地全部达到无公害蔬菜基地要求,xx镇被省级认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二是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加大。采用集中培训、分类指导、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通过“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累计举办各类培训100余期,对5480名农民进行了产业技能培训,达到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同时积极探索政策支持、政府扶持、公司发展订单农业的发展路子,有效地推进全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1.2.3产业化道路越走越宽。一是协会带农户。坚持“支部带协会,农民得实惠”的路子,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帮助群众建协会,在协会中成立党支部,走支部带协会的发展路子,登记注册了xx县锦祥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xx蔬菜产销协会、黄梨水洼子蔬菜营销协会、马鞍辣椒协会、白甜糯协会,大水村辣椒协会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会员达4320人。在合作社和协会的带领下,提高了农民的市场意识,使xx的蔬菜种植面积上规模、质量上档次、农民收入上台阶,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辐射带动农户发展菜农4680户,建立商品蔬菜基地24000亩,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60元。二是公司促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蔬菜种植大户和营销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组建了由种植大户、营销大户、外地客商等组成的黄梨蔬菜公司、永兴蔬菜营销有限公司和绿丰农产品营销有限公司,联结种植基地6000亩,产业从业人数45人,带动农户1130户,2011年营销蔬菜1500万公斤,实现产值2000万元,销售收入150万元,成为xx蔬菜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1.2.4冬季开发渐成规模。近年来,xx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发展小春马铃薯、辣椒、大蒜、鲜食玉米种植为重点,引进韩国娃娃菜、台湾长寿豌豆试验示范种植,因地制宜,依靠科技攻单产,改善品质增效益,强化服务促发展,突出特色促增收,冬季农业开发为主的蔬菜产业已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11年,全镇种植冬早蔬菜12500亩(含复种),总产值2836万元,仅蔬菜种植一项,农民人均创收1070元。
1.2.5品牌建设初见成效。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品牌意识的树立,生产和消费品牌产品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品牌产品逐渐被关注,注册了“牛蓝江”牌蔬菜商标。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初见成效。
1.3存在问题
xx蔬菜产业发展迅猛,但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蔬菜产区基础设施脆弱,水利灌溉条件差,制约了全镇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牛栏江东岸原有撒依大沟一条,可灌溉治补、黄梨、盐塘三个村近1/3土地,但因年久失修,不能发挥作用,甚至连源头的治补村都满足不了灌溉需求;上半山区主要以小水池、水窖灌溉为主,满足不了大片土地的灌溉。遇持续特大干旱,农民只有采取挖深井抽取地下水、到距离较远的水源地拉水等方式灌溉,增加了成本,减少了收益。
二是产业化程度低。加工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多数企业加工工艺简单,仍停留在原料的初级加工、产品包装等,产业链短,产品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附加值低,缺乏拿得出、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如黄梨大南瓜,虽一直小有名气,但始终停留在摆在公路边叫卖;再如近几年畅销成都、西安市场的“甜杂一号”辣椒,也只是简单的用纸箱包装,产品附加值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规模化发展速度偏缓。缺乏大型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的引导和带动,菜农种植经营多以散户为主,规模较小,效益不突出,集约化经营程度偏低。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合作组织发展慢,农村土地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产品销售网络不成熟,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尚未形成,产品销售受市场影响大,菜农增收难。
三是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缺乏统一的种植标准,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难度大,蔬菜产品质量总体不高,没有形成品牌化,蔬菜产品只能流入低端批发市场,进入不了大型超市和高端市场,靠数量取胜,质量效益低下。
四是主导产品不突出。产品品种多样性、季节供给均衡性与市场需求尚存差距,块状产业带优势不突出,栽培品种繁多,大部分品种栽培面积小,未形成规模,主打品种主导地位不明显,品牌化大规模生产受制约,仍需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蔬菜产业内部产品结构仍需大力调整。
1.4加快xx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xx蔬菜产业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为目标,调整种植业结构,合理优化布局,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1.4.1加快结构调整。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发挥xx立体气候和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和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牛栏江沿岸发展以大蒜、乌干辣椒、西葫芦为主的冬早蔬菜,上半山区发展以甜杂一号辣椒为主的大春山地蔬菜。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和完善《xx蔬菜产业无公害蔬菜产品基地农户管理办法》、分品种的各种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充分利用xx7个蔬菜产品已提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蔬菜产品的契机,大力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实施标准化生产,以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为基本要求,切实提高蔬菜产品品质。三是健全农产品安全技术标准。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产品为起点和最低标准,成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完善蔬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设施,实行市场准入和品牌战略,合格农产品加贴相应标签,农残超标或不合格农产品必须集中销毁,禁止入市。
1.4.2加快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一是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大户,通过反租倒包、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将农户现有的分散土地集中转包给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经营管理,扩大种植规模,形成规模经营格局,提升xx蔬菜市场竞争能力。二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扶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成立专业协会,采取社员用土地入股,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社员按期分红,并通过为合作社打工,获取务工收入。
1.4.3加大冬季农业开发。xx具有发展冬季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必须坚持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冬季农业生产的首要工作来抓。一是突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水源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五小水利”等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步伐,夯实农业开发基础。二是推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冬季农业开发布局,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大力推广农作物间套作技术,发展短、平、快的蔬菜,扩大复种指数,增加播种面积和农产品的供给总量,推进连片种植,打牢增收基础,全面提高冬季农业开发水平和效益。三是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把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作为提升冬季农业开发水平和效益的重点来抓,确保实现高产示范样板品种优良、技术优良、品质优良,产量高、效益高,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同一产业的发展。
1.4.4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等工程,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新型实用农机具及配套、农业信息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技术;支持蔬菜产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大力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提高生产、流通各环节的科技含量。二是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根据不同农时季节特点采取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送科技下乡等形式,搞好对菜农的实用新技术、新成果的培训;通过举办蔬菜示范样板,技术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切实提高蔬菜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率;推广生态轮作、间作、套作等种植模式,优化蔬菜生产环境,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蔬菜技术人员和菜农进行培训,力争在2—3年内,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专职科技员,每个基地都有一批科技带头人,每户菜农都有1名技术明白人。
1.4.5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是注重农产品品牌培育,逐步形成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农业名特优产品品牌,并做好名牌产品宣传推介和商标注册、认证工作。二是强化品牌整合,强力打造能体现地方特色,市场比较效益好的农产品品牌,积极整合一品多牌的农产品,逐步形成品牌优势、品牌效应。打造“牛蓝江”、“黄梨树”牌系列蔬菜产品,名牌产品,提升蔬菜产品附加值。
1.4.6完善发展保障
乡镇高原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本文2012-11-18 17:26:36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20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