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道教无为思想的当代社会价值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2-11-18浏览:2671下载152次收藏

浅谈道教无为思想的当代社会价值


【内容提要】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广义的道教“无为”思想。通过述说老庄以及历代高道们对“无为”思想的演变与运用,以消除人们对道教“无为”思想误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处世之道。并论述“无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阐述道教“无为”思想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反映出道教主张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久视、修道成仙的人生价值与信仰的核心思想,融入到现时社会之中,使道教确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新方向,为道教文化能在二十一世纪中继续健康发展而贡献力量。

【关键词】  道法自然、见素抱朴、虚静无欲、返朴归真、上善若水

一、 绪论

 说到道教的“无为”思想,人们往往会误认为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和处世态度。这种认为,其实是不了解道教“无为”思想真正的意义而所致。那么,怎样才是道教的“无为”思想呢?

 “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相对于人的有为而言的。道教认为“有为”是违背自然运行法则去强行妄为的所作所为。如果不依据自然的本性去行事,任意按照个人的功利原则去设置行动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盲目的行为,必然导致人的本性异化,产生大量的虚伪、丑恶、荒唐的现象。就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害,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带来严重的灾害。那么,道教所倡导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美国陈荣捷教授曾把“无为”说成“不采取反自然的行为”或“顺其自然”的行为;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亦把老子的“为”分成与自然和谐的“为”和与违背自然的“为”;道祖老子(太上老君)说:“道常无为而无

不为”说明了所为之为,都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因此,道教主张的“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干,是一种与人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层次上的“为”;而“无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健康成长。所说,道教的“无为”,既是一种顺其自然、顺应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化自然规律而行事者;也是修身养性之道与治国平天下之道。

二、  关于道教的无为思想

    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要支柱之一,其思想体系中有一整套利益人类生活的方法,而“无为”思想正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历史的熏陶下,形成道教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思想,既是道教处事与修道为一体的人生哲理,也是调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诀窍。所以,要了解道教的“无为”思想,就得先追溯其根源之所在。

    (一)、无为思想的源流

最早提出“无为”思想的,便是道教的道祖——老子(即太上老君)。他针对春秋时的天道有为的神秘主义思想而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观点,去反对当时用有为的方法,破坏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使其春秋时的天下大乱,各自称霸称雄。百姓过着民不寥生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老子便提出天道是以一种自然无为的状态而存在的,来唤醒当时人们不要对天道以有为而为之。所以,他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指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道”是在一种自然无为的形式下而产生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道”就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处不在,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加上宇宙自然周而不殆的运行,使之形成了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化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的生化过程,在老子看来,是在一种无声无息的无为状态中产生的。因而,老子认为“道”是永远保持着一种无为的状态,才能自然地化生宇宙的万事万物;那么,老子之“道”就成了道教界在修炼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在哲学上便成了哲学的最高范畴。所以,道教倡导信士们要运用先辈祖师所留下的“有为”方法去修炼达到“无为”状态,以至于“无为面是无不为”的境界就是得道。

 在日常生活当中,道教是如何处理“为”与“不为”的关系呢?《道德经》中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说明了一个人如果是为学问求知识的话,他所学的东西就会目益增多;如果是学道修炼,那么,他就应该让自己后天的认识日益消除,除去再除,使后天的知见降低到最低点,才能让自身与自然和谐同步运行,达于返朴归真的“童真”之境,而就无所不为了。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充分反映出具有一定深刻性的老子认识论与方法论。有的学者却认为老子在这里宣传的是“反理性主义”,是“蒙昧主义”;还认为老子反对来源于实践经验的知识,而主张要认识“道”,只能靠神秘主义的直观,即“损”的方法。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偏见。那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呢?《河上公章句道德真经注》云:“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目以益多。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这个注释就揭示了“学”与“道”的实质。所谓“为学日益,为道目损”,正是说,“政教礼乐之学”是带着一定社会功利目的的人,以他们的喜怒爱憎好恶的“情欲”文饰而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自然之道”,则必须除去这些由个人“情欲”造成的伪饰。老子关于“政教礼乐之学”是由“情欲文饰”的认识,这与“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以及“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并不是老子的一种什么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的主张,而是一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客观反映。至于“目益”与“日损”而推导出的“无为”,亦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则是合乎逻辑演绎出来的结论,即为“道常无为”之意。当然,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无为”是闻道的一种方法,并不是目的,所以在“道常无为”之后,紧接着便说“无为而无不为”,进一步用“无为”做为“无不为”的必要前提,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互融洽的重要步骤,才能达到和谐同步运行,上至返朴归真的无为之境,而就无所不为的境界之中。

庄子(南华真人)是老子的直接继承者,他在“无为”思想上,既有继承也有发挥。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指出:不管是箫管、笙、簧等“人籁”,还是风吹“万窍怒喝”的“地籁”,以及各物因其自然而发声的“天籁”,都是“自己”“自取”的结果,而非其他东西发动而使之如此。故庄子从“无为也,天德而已矣”这一命题出发,指出:“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目月之自明,夫何修焉!”,来演绎出“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的结论。这与老子提出的天地万物“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心性修炼上,庄子在老子的“自然无为”基础上有所发挥,主张“心斋坐忘”的观点。庄子认为:“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即摒弃耳目的感性经验,使精神心灵处于清静无为、聒淡自然的境界,而获得精神的自由。正是化解人心与身的主客对待和人外在牵累的自由自然的存在,那么,形体与心灵的存在都被看作是对自由自然存在的桎梏和通向精神自由境界的障碍。只有把心的逍遥和形体的逍遥置于“道通为一”理性观念之上,才能使道在人身中得以落实,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就能使精神与肉体处于绝对逍遥自在,就可以实现“心斋坐忘”之真谛。

《淮南子》书中明显有继承了老子“无为”思想,《原道训》日:“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于德”。以无为的方法去行事,就是顺应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就会与道相合;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去言传教化世人,就能体现出是·位有德行之人。此即所谓以“无为”处事,以“不言”行教的老子之“道”。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的道理,而是告诉人们要通过“无为”的途径,而达于“无不为”的目的。所以,《淮南子》主张在顺应自然的同时,辅以人为,把自然与人的作为结合起来就是无为而治。这是立足于以人为中心环节的基础上去看待“无为”思想,把人自身认为是本,身外则认为是末,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说明了《淮南子》主张“无为”的观点,是与老子主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的“返朴归真”思想是同属一致。

汉代道教大师严君平对老子“无为”思想有所延伸。他在《老子指归》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思想,他将“无为之为”视为“万物之根”。并把“无为”发展到,不仅治身要“无为”,而且治国、治天下都要“无为”。在《老子指归》卷八中说:“道德无为而神明然矣,神明无为而太和自起,无为而万物自理。”由此而见,“无为”是万物先天之本性,所说,道教主张“无为”就是让人们回到自身的本性中,达到返朴归真之状态,才能与自然和谐,就会长生久视。在《老子指归》卷九中说:“尊天敬地,不敢亡先,修身正法,去己任人,审实定名,顺物和神,参伍左右,前后相连,随时循理,曲因其当,万物并作,归之自然。此治国之无为也”。严君平认为国家中的“无为而治”,不仅要顺应自然去发展人自身的本性,而且要用人为的方法去制定正法,去除自己的私心任用贤人,审查实际情况,去合理安置,使人人都以此理作为标准去行事,从而,达到回归自然无为的状态,此即理想的治国之法就是“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思想发展到魏晋葛洪时,已转变成一种修仙之法。葛洪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是一种尚虚贵柔的理论体系,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人生观上,都主张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葛洪就根据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方法实现“无为”,而去修仙成道。在《抱朴子内篇》书中将其继承下来,根据道教的需要,将其无为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成仙之法。葛洪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转化,既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也为道教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所以,道教的“无为”思想往往被运用到人的实际生活中。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老子无为思想中的“上善若水”、“虚怀若谷”;在个人的修养上,主张庄子与葛洪对无为思想的发展,而倡导的“心斋坐忘”与“澹泊无为”的修仙方法;在处理政治管理上,主张严君平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方法;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上,主张运用老子的“返朴归真”与《淮南子》倡导的:顺应万事万物自然规律运行的法则去行事。

    (二)、如何才能达到无为

&nbs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浅谈道教无为思想的当代社会价值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