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发展洽川生态旅游的思考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2-11-17浏览:2641下载259次收藏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进入二十一世纪,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促使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在全球兴起。为了在世界各地积极推广生态旅游,联合国把2002年命名为“生态旅游年”,推动各国政府、生态旅游的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更好合作,为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和实践发展。早在1999年,我国国家旅游局就确定该年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随着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旅游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年增长率达30%以上。在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陕西省,有着一块美丽富饶的风水宝地--洽川湿地,这里“泉、湖、河、苇、鸟、鱼”交相辉映,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素有“生态之旅,情诗之源”的美誉。合阳县依托洽川旅游资源,把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发洽川生态旅游并初显成效。2004年洽川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洽川生态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都市人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首选。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形式,在合阳乃至陕西,都是一个刚刚开始探索的新课题。洽川生态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倍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的同时也招致了一些非议。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怎样实现生态旅游诸多目标的和谐统一从而推动生态旅游的成功实践?本文力求对生态旅游进行粗浅的探讨,对洽川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洽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定义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
关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由谁最早提出的,目前尚未有定论[1]。大多数观点认为“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
“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刚刚进入二十一世纪,更有学者将生态旅游定义为有益于本地的社区环境并支持社区环境保护的旅游的一种形式。
正如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包括三重含义:
1、经历的质量——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于是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物,必须有特定的旅游观赏内容,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
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科学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
3、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二)特点
1、自然性: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2、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会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高品位与普及性: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族群,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表现出生态旅游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地扩大。
(三)资源分类
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地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1)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等;(2)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岳景观、岩溶景观、海岸地貌等。二是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温泉、瀑布、海滨等。三是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宜人的气候、天象奇观等。四是生物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等。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园林生态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含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野营地等。二是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特种纪念馆和纪念地等。
二、洽川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风光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份额。据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一)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情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但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和产品大规模推出的还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全世界的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方兴未艾。虽然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是“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2]。1995年1月8日——19日,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在西双版纳组织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会上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迅速在国内被普遍接受。
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历史上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历史文化遗存丰富。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始,华清池、乾陵、茂陵、法门寺等旅游景点历史文化价值高,特别是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但由此形成的长期以来文物旅游支撑陕西旅游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改变,而能够带给游人放松、休闲、愉悦体验的生态旅游发展缓慢,在广大游客的心目中形成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陕西旅游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陕西省以秦岭、黄河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景区逐步引起了游人的关注,太白山森林公园、华山、洽川湿地、关山草原、壶口瀑布、秦岭野生动植物园、柞水溶洞、瀛湖等生态旅游景点正逐渐成为陕西旅游的热点景区,必将改变陕西省单一的文物旅游格局。
(二)洽川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洽川位于陕西省合阳县以东20公里黄河之滨,东与山西省隔河相望,北溯黄河龙门——司马迁祠,南望西岳华山,面积达165平方公里,是国务院2004年批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旅游资源被形象概括为:“万顷芦荡,千眼神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秦晋相望”。
1、黄河湿地得天独厚。一望无际的黄河滩涂湿地生长着10万余亩茂密的芦苇,沙生植物,水草丛生,是人类天然的“氧仓”和植物园,是珍稀鸟类栖息的天堂。与珍稀候鸟迁移方向平行的黄河南北势向形成的河流湿地及湿地内的温水水面、芦苇水草、鱼虾河鲜等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珍稀候鸟觅食提供了理想的越冬基地。每年有丹顶鹤、大鸨、黑鹳、白天鹅等100余种珍稀鸟类来此越冬。灰鹤、鸳鸯、白鹭等更是迷恋这一方水土而常年栖息于此,流连忘返。
2、“瀵泉”堪称华夏绝景。洽川有处女泉、夏阳瀵等瀵泉七处,日出水量达7.3万立方米,常年水温29—31℃,富含硒、铜、锶等矿物元素。七眼瀵泉中尤以处女泉最为神奇,人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拂身,有“沙浪浴”的美称。“瀵”字在《新华字典》中为此专用而成为华夏一绝。
3、黄土峰林地貌奇特。洽川西部的黄土塬,经过长期风化,形成山体秀丽、峰林奇特的黄土峰林地貌,形状各异。其中“一峰耸翠,万柏环青”、“天开一峰、秀夺终南”,儒、佛、道三家和睦相处的福山,殿、塔、亭、阁布局巧妙,错落有致,不仅“水有神瀵之奇”,而且“山有飞浮之异”。
4、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启封支子在此地,历商至周,称“有莘氏国”。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在这里安葬;千秋贤相伊尹曾在这里的有莘之野耕作;洽川为周文王之妃太姒的诞生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绝句就出自洽川。2006年3月,中国诗经学会“诗经发祥地国际考察团洽川研讨会”认为:陕西八百里秦川是《诗经》的发祥地,洽川是其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这里遍布诗经文化遗迹,弥漫着诗经文化气息,洽川是诗经文化之乡、中国爱情诗之源。
合阳县依托洽川旅游资源优势,把发展洽川生态旅游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出了“建设西部旅游名县和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举全县之力开发洽川生态旅游并初显成效。
1、旅游资源开发初具规模。西安旅游集团、东雷抽黄、杜康集团、迈捷可和渭南森田等多家企业投资开发了处女泉、黄河魂、福山、生态园、垂钓园等景点和温泉沐浴、芦荡探幽、黄河漂流、民俗文化欣赏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以处女泉为中心,东有黄河,西有福山,南有垂钓园,北有黄河魂的洽川湿地休闲旅游格局。同时,武帝山森林公园、桥头河自然公园、玄武青石殿以及印光法师纪念堂等景点开发正在起步,夏阳瀵、自然生态园景点已开工建设,旅游项目不断丰富,景区品位不断提升。
2、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了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合阳县加大投资力度,先后修建了合阳--洽川二级旅游公路和景区道路,建成了35kv输变电站,完成了景区移动通讯和光缆通讯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于发展洽川生态旅游的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