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管局定点扶贫工作典型经验
煤管局定点扶贫工作典型经验
自开展定点扶贫和“挂包帮”活动以来,市煤管局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多次深入定点扶贫和挂包帮联系点青川县马公乡锅坛村,致力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困,有力地推进了一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帮扶以来,全村种植以柴胡为主的中药材430亩,中药材产业实现从零星到规模的重大突破,新硬化村道5公里,建成1100平方米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011年村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较2009年人均纯收入1100元增长109%,无刑事案件、越级信访事件发生。局定点扶贫工作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帮扶方案制订科学
青川县马公乡地处江油、平武、青川三县结合部,典型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十分不便,锅坛村更为偏远,人烟稀少,全村仅99户271人,耕地510亩,无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1100元。面对积贫积弱的挂包乡村,发展思路和方略至关重要,局党组一班人深感责任重大。一是建立专门机构。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定点扶贫工作和挂包帮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一名年富力强同志作专职驻村帮扶干部。二是广泛调查研究。局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深入乡村,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全方位了解、掌握社情民意。三是理清发展思路。会同乡党委、政府,村两委依据群众意愿,结合区位实际,确立了“化地理劣势为优势,以中药材种植业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以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和“一年打基础、两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的帮扶思路,根据发展、帮扶思路制定了科学、详实、具体的帮扶方案,做到整个工作既有总体规划,又有阶段性步骤、安排。
二、转变观念,培优产业,人均收入明显提高
突出帮扶产业发展、提升“造血”能力这一重点,根据地理、气候和种植习惯,引导村民规模化种植柴胡、乌药,尽力作优作特。一是广泛发动群众。通过有经验的群众宣讲、农经对比算帐、外考内学等形式,引导广大群众转变观念,改变单一的粮食种植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种植柴胡、乌药。二是实行以奖代补。对率先种植柴胡、乌药的农户实行种苗现金奖励,既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又缓解个别农户发展资金馈乏的困境。2010年,全村实现规模种植180亩,2011年种植410亩,2012年种植430亩,我局每年都挤出资金3万元予以奖励。村民赵廷彩、李杰凤、姚志华、李永美不仅把自家地实行了全调,而且还租赁他人田地进行种植。三是适时开展培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给各种植户传授技术,做到家家都有“技术明白人”。同时,在种植各个关键环节组织召开流动现场会,解疑释惑,推广新技术,有力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四是创新运作模式。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法,解决农户的生产、营销难题,促进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农户利益最大化。2011年,全村仅中药材一项可实现产值达60万元。
三、凝心聚力,夯实基础,新村建设焕然一新
发挥帮扶部门的主导作用,采取协助争取部门支持、现金物资帮助、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等多元化投入方式,分步解决基础设施落后问题。一是强化村组道路整治。多方协调筹资280万元,硬化村道路近5公里;
煤管局定点扶贫工作典型经验
本文2012-11-01 17:18:54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18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