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两评查活动典型材料
法院两评查活动典型材料
“两评查”活动开展以来,xx省xx市xx区人民法院紧扣主题、积极实践、锐意创新,逐步形成了独具该院特色的“四门”话评查机制,取得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群众进门话评查
5月29日上午,一号审判庭旁听席,摆放着若干个席卡: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廉政监督员、群众代表。8时30分以后,相关人员陆续来到法庭。
9时,随着合议庭成员和书记员的到来,一号审判庭瞬间安静下来,院领导、审委会专职审委也静静地在后排坐下。旁听人员纷纷翻开手上的材料:《xx区法院民商事案件庭审评分表》。随着庭审的有序进行,他们时而认真听审,时而在材料空白处记录。
10时30分,书记员宣告退庭,旁听人员也应邀来到三楼会议室,院领导、审委会专职审委和负责该案审理的审判员、人民陪审员、书记员也先后到达,不大的会议室内,一下子显得有点拥挤。
一位廉政监督员率先发言:“这场庭审自始至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民陪审员很少发言,主动性不足。”
“法官说的一些话也许是专业名词,我没听懂,法官也没解释,影响了我对庭审的认知。”
“法官有时耐心不够,当事人正在陈述,却被打断了。”
“法槌用得比较少”……大家当着法官的面,畅所欲言,干警则认真地记录着。
为扎实做好“两评查”活动,xx法院不但将“两代表一委员”、人民陪审员和群众请进门,还建立了一个“参与评查人员库”,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常抓不懈。
法官上门话评查
踏着泥泞的小路,xx法院民一庭(女子法庭)的女干警们再次来到了徐某家中。一看到法官来了,徐某的父亲热情地招呼起来。
这起源于去年的一起婚姻纠纷案件,该案原告洪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发现徐某患精神疾病,无民事行为能力,其年逾八旬的父亲便作为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年迈的父亲和患精神疾病的女儿,又无生活来源,面对这种情况,女子法庭的法官们不是一判了事,而是从关心弱势群体和体现办案社会效果的角度,积极做好调解工作。为此,她们把法庭搬到了
法院两评查活动典型材料
本文2012-10-22 10:09:48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18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