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年轻化的年龄标准不宜层层递减
干部年轻化的年龄标准不宜层层递减
培养新时期担当重任的年轻干部,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优化班子结构的现实需要。这无疑是深得民心的。但是,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中,逐级划减年龄杠杠的作法显得不够合理。
一是从基层工作的复杂性来看。目前,县乡工作面临的任务重,矛盾多,尤其是乡镇一级领导干部,处于基层第一线,情况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好基层工作,更需要基层干部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要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关键取决于实践。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踏入社会时间不长,往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现实事实也证明,有些过去很优秀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后,工作上显得很吃力,有的甚至不得不退出领导岗位。
二是从年轻干部分布的地域来看。真正高学历、高素养、有才识的年轻干部大量集中在地(市)级以上部门和机关。在县乡,第一学历本科以上的年轻干部为数不多,其中优秀的就显得更少。这样,一方面,县乡为选拔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有时不得不采取“矮子里面拔将军”,甚至拔苗助长的作法;另一方面,由于地(市)级以上年轻干部的年龄杠杠比较宽,致使30岁左右的部分优秀人才得不到及时提拔重用。
三是不够公平合理。在县乡,特别是乡镇,受领导职数的限制,如果35岁左右,最多40岁没有进入领导班子,今后提拔的希望就显得异常渺茫。而在地(市)级以上,40岁左右正是“政治生命”的黄金时期。一些基层干部觉得越往上走政治生命越长,越往下政治生命越短。感到上面和下面干部在政治待遇上不一样。35岁现象、39岁现象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
四是造成一定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在县乡,受领导班子职数限制和领导班子年轻化的结构需要,不少地方采取了年龄上的“一刀切”,将年龄50岁左右的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为年轻干部“腾”位子。这既使50岁年龄段干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又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一定的人力浪费。因此,在推进干部年轻化的过程中,不应层层划减年龄杠杠。
干部年轻化的年龄标准不宜层层递减
本文2012-10-09 09:34:45发表“心得体会”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17056.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