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在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场会,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最新要求,对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全面部署和强势推进,不断提升全区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通过今天这个会议,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明确任务,勇于探索,以大兴大革的勇气、大开大统的思路、大破大立的举措,推动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从而确保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争先创优。下面,我就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和今后的任务安排,谈几点意见。
一、提升三个认识,责任要再强化。我们要从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等三个方面提升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重要性。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关乎全局、意义重大。这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体现了我们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这是全省的重点工程。省委罗志军书记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省要重点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等“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努力使江苏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全市的工作大局。最近,市委丁大卫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的重要抓手,将争创示范市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实、务求必胜”。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市领导指示要求,充分发挥主城区优势,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为全市综合试点工作多创亮点、多做贡献。
二是艰巨性。当前,我区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发生深刻变化,导致社会矛盾多发,社会问题凸显,社会风险增大,对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提出了新课题,带来了新挑战。我们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妥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着力强化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和群众的主动参与,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三是紧迫性。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战略之举,又是当务之急。2010年10月,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确定南通市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并确定综合试点工作时间为一至两年。中央届时将组织验收,最终确定一批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可以说,综合试点工作的要求很高,任务十分繁重,时间非常紧迫。作为南通主城区和全市试点工作的主阵地,我们要勇于解放思想,大胆地试,积极地闯,不断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子、新模式、新举措,打造一批社会管理创新的“崇川品牌”;要进一步增强做好试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把试点工作抓紧、抓好,为确保我市入选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推进四大创新,举措要再强化
全区上下要积极探索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径、新举措,着力构建具有崇川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平台。区级层面,按照“两主线齐抓”(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两平台同建”(社会管理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的要求,在社会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建设区社会管理中心平台,实行一块牌子,一个信息系统,一套管理制度。通过核心层、紧密层、联动层三个层次,整合22个部门资源,履行诉求表达、预警应急、矛盾调处、人群管理、公共安全、网络监管等6项职能,集中技防中心、信息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外口管理中心、社区矫正中心、舆情信息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矛盾调处中心、信访接待中心、风险评估中心等10个工作平台,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办公,窗口化办事、一站式服务。建设区公共服务中心平台,集中区民政局等社会服务职能的18个部门入驻,实行集中办公、统一服务。公共服务中心对全区行政审批事项和惠民服务事项进行窗口化设置,提供一站式服务。街道层面,以政法综治工作中心为基础,实行“两大职能”(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两种模式”(城市街道设社会管理中心一个平台,涉农街道设社会综治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两个平台)和“三个结合”(管理与服务结合、前台与后台结合、对上与对下结合)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格局。社区层面,以“一委(社区党组织)一居(居委会)一办(综治办)一站(社区公共服务站或服务中心)”为基本架构,以“三会”(社区共建协调委员会、“两新”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党员服务群众联络委员会)丰富具有崇川特色的“一心两体一办三会”组织模式,形成寓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格局。
(二)创新机制,提升管理实效。重点完善六项机制。一是诉求表达机制。完善领导干部接访、“连心行动”下访、社区民情议事会听访和民意调查定期问访四项制度。二是应急预警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周排查、月汇总、季分析”制度,形成矛盾纠纷排查常态化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定期研判分析并及时警示;完善预警制度,推行红、黄、绿三级预警预报;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成立区应急指挥中心,建立统一应对突发事件的联合指挥机制。三是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一综八专”大调解新体系(“综”即综合调解,“八专”即拆迁、劳资、医患、婚姻、交通事故、消费、涉外、土地等八大专业调处机制);深化公调、检调、诉调、访调、援调“五大对接”机制建设,在社会管理中心设立对接办公室、巡回法庭和听证室,强化实体运作,拓展对接范围。四是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区级技防监控中心,实现全区技防监控一体化。探索街道、社区巡防体系新模式,构筑“区域联动、规范管理、专群结合、实体运作”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巡防新格局。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检查,着力打造“长安崇川”。五是人群管理机制。推行外来人口“三集中”服务管理模式,建设狼山新市民集中居住点(聚贤公寓);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服务管理机制,实现外来人口社区化服务管理。区社会管理中心设立特殊人群社区矫正窗口,组建区特定人群管理中心,推进绿舟品牌基地建设,实行管理一体化,服务一条龙。六是网络监管机制。整合区舆情信息中心、“警民e家”网上公安局资源,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和立体化网络舆情危机控制机制;完善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宣传员、审读员和回帖员回复制度,加强危机信息快速处理和网络舆情跟踪监控。
(三)创新模式,强化基层基础。一是针对不同类型社区,完善管理架构。城市社区完善“一心两体三会”社区管理模式;涉农社区和新型社区(主要是拆迁安置小区
在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本文2012-09-24 10:41:55发表“发言稿”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16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