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观念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2-09-05浏览:2262下载291次收藏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观念  

   

有科学的教育观念才有科学的家庭教育。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是一个成熟家长的标志,家长要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有先进的教育观念。观念是灵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观念,才会有有力的行动和积极的效果。先进的教育观念比先进的技术更重要,教育技术的落后,影响的是局部,而教育观念的落后影响的是整体。那么,什么是观念呢?观念一般是指客观现实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和形象。教育观念是指存在于每一个教育者和其他人头脑中的个体或群体对教育的看法或认识。教育观念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可以是系统的、完整的,也可以是零散的、局部的,只要是反映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看法,都可以称之为家庭教育观念。为了孩子成材,父母一定要提高教育孩子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一、家教优势观  

   

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家庭也负有重要责任。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有着其它组织所不能代替的教育作用。著名家庭教育专 家赵忠心 教授认为家庭教育具有如下独特优势:

第一、先入性优势。孩子们接受教育和影响首先是从家庭中开始的。家庭的影响和教育是对孩子具有打基础和“定向”的作用。家庭教育有正反两方面的先入影响。如果先入的家庭教育影响和后入的学校教育影响不一致,就会受到先入思想的抵制。如果家庭教育不当,孩子入学后所受的教育就是再教育了,再教育要比开始进行正确的教育困难得多,花费的力气也要大得多。

第二、权威性优势。家长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够听从;家长的批评,子女能够接受;家长的意图,子女能够心领神会;家长所希望的,子女能够努力做到、做好;家长所反对的,子女能自觉地不去做,或是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总之,家长的意志对于子女的言行有较大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要比其他人对孩子的制约性更大。家长的权威作用在子女教育中具有特殊意义,它有助于家长顺利教育子女。但是,绝不能把家长的权威视为管教孩子的“上方宝剑”,随意地滥用,从而把家庭教育简单化;更不能借自己的权威,去任意谩骂、殴打、体罚孩子。  

第三、感染性优势。感染性指的是人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感化作用。  

所谓情感,是指人们在同周围人和事物的接触交往过程中,所引起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态度。情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它具有感染性,就是能“以情动情”。为什么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优势?  

一是父母子女之间有着天然的感情。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二是父母子女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信任感。父母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父母和子女心连着心,情连着情,常以子女之忧为忧,以子女之乐为乐;同样,子女对父母也怀有深切的依恋、爱戴之情,父母的喜怒哀乐,也时刻感染着子女,牵动着子女的心。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父母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厌弃什么,期望什么,否定什么,子女最能心领神会,即或是不说,凭自己的直觉也会体察到,并且深信不疑。对父母的要求、教诲,以至于批评,从感情上愿意接受,也能接受的了。

三是子女的情绪常常是父母情感的“晴雨表”。比如,孩子犯了错误,教师或别人的耐心说服、严肃批评,不一定使其动心;而当父母为他们的错误而痛心地掉下眼泪时,子女往往很动心,能主动承认并且检讨自己的错误,甚至会含着眼泪痛表改正的决心。  

   

二、家长人才观  

   

人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专家、科学家是人才;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也是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对社会有用,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专家、学者这样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奉献的不同个性特长的劳动者。因为,惟有各种个性特长的劳动者,社会才会丰富多彩。这正象,惟有一年四季分明,才会有美丽动人的大自然一样。假如,一年到头都是秋天,或冬天,或夏天,或春天,大自然会像现在那样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吗?假如,社会都是由某一种个性同一种特长的人构成,那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社会呢?

盼子成才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有些家长认为,专家、学者、科学家和发明家才算人才,而对于工人、农民、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虽然他们都具有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专长,但却不被看作是人才。在这种人才观的支配下,就把升大学看作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家长从孩子入幼儿园时起,就为孩子考虑怎样才能考上重点小学、中学以至升上大学;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整天把孩子困在为升学考试作准备的练习题中。孩子每天完成学校作业后,还要再做家长留的作业。这样,不仅培养不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还会扼杀孩子的聪明才智。

美国的家长对孩子也有要求,他们要求孩子成为“成功”的人,而成功的标志是:尽自己的力做得最好,实现自我价值。他们的择业标准是:自己喜欢、适合自己。这说明,对孩子的发展,要顺其自然,只能引导,不能强求,重要的是让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三、家长教育观  

   

父母不仅养育子女,还应教育子女。可惜的是,我们似乎都不大注重孩子的精神成长。有些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自然会好;或者强调工作忙,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把责任推给学校,对孩子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一旦孩子有了问题,甚至犯了罪,父母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些父母把子女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视孩子为掌上明珠,过分宠爱娇惯,特别独生子女,总是百依百顺,任其所为,只从生活上满足他们的要求,不注意进行教育,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仅不及时进行教育,还替他辩护、隐瞒,欺骗学校,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一些坏思想、坏习惯。有的父母养儿为了防老,望子成龙,光宗耀祖。为了给儿女安排所谓“理想”的学校和工作岗位,不惜违反党纪国法,利用职权,使儿女享有“无功之尊,无劳之奉”。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人都有生存的危机,人人都有无形的压力,家教的责任是教人自明自强,教育是要赢学生一辈子,而不是赢学生一个阶段。如果孩子真的热爱科学并且真有本领的话,他会开辟自己的道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是家教最根本的任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端。如果无视基本的做人原则,教育结出的果一定是病态之徒,一个残缺的心灵怎能领略世界的美妙呢?

倘若我们真爱孩子,就必须在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淡化德育,就意味着放弃。为了完成历史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把孩子培养成为精神世界丰富人!

   

四、孩子所属观  

   

子女的所属问题,即孩子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属于父母。在我国,毋庸置疑子女是属于父母的,就像家中的其他东西一样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一切得听父母的。“当儿童成为现代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时,儿童才开始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存在” (孙传宏《现代教育原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出版p153页)。 1951年5月5日 通过的日本《儿童宪章》写到“儿童应作为一个人受到尊重。儿童应作为社会的一员受到重视。儿童应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教育。”但众多的家长习惯性的把儿童看作被保护者,忽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严。家长自以为有责任按照心目中的理想模型对儿童加以塑造,把自己视为陶工,将儿童看作陶土。在自觉不自觉的过程中,借着为儿童将来利益着想的名义去干涉儿童实际的选择自由与行动自由。

江苏省新沂市某高一学生雷大发自幼聪明过人,上小学四年级时在全国数学邀请赛中获二等奖,上五年级时在高手云集的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夺冠……被老师及同学誉为“天才少年”。父母对他期望值甚高,希望他将来成为科学家。然而1999年,即雷大发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的那一年秋天,一向好动的雷大发突然变得斯文起来,对武侠小说情有独钟,其父不问青红皂白,动辄拳脚相加…… 2000年7月1日 期终考试结束,自认成绩太差的他离家出走……  

如果我们的学校和家庭都重视启发,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张扬其个性,培养他们迎接挑战、面对失败、经受挫折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而不是一味地施压责骂殴打,就断然不会产生像雷家这样的悲剧。在儿童权益上,从最初的毫无权利到父母优先选择权无疑是一种进步,达到对儿童观点与意见的完全尊重,显然尚有一段距离。我们呼吁让儿童作为权利的主体立足于现代人类社会。我们要坚持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孩子不是私有财产,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人类的希望。

   

五、育子态度观   

   

在儿童教养上,既需要区别个性,又需要与时俱进,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正确态度。

第一、“沉下去”的态度。家庭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秀、有能力的人的基础教育,决不是进名牌学校的升学教育。但是,很多家长把眼光超前地放到了将来的考试竞争上,即使是进幼儿园的入学考试,在家长眼里也绝不会等闲视之。幼儿园希望进来的孩子更聪明,于是入学登记往往就演变成了一种选

拔,此时似乎就有了优劣之分;家长则希望自己的孩子“冒”出来,要盖过其他孩子。这两种态度的指导思想,都把孩子往上“拎”,而不是往下“沉”。比较而言,“沉”下去的教育把握了教育的实质,眼光长远地培养孩子的素养,而不是从小就把他们往“考试机器”的道路上赶。对儿童的培养,往往沉得越深,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越大。

第二、坚持的态度。所谓的坚持是指态度的一贯性。许多家长不是没有理念,而是看到孩子出现的倾向较难改变时,他们就放弃了矫正的努力。带孩子是一项很重要,也很艰难的工作,坚持是必需的。有些家长兴致来了就和孩子亲热一番,没有时间就远离孩子。这样的方式,不但于情感培养不利,而且会影响孩子诸多好习惯的养成。孩子的习惯决定他的一生,好习惯是孩子终身的财富,我们岂可不要?而这笔财富就在家长的坚持中得到——坚持科学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方法。

第三、开放的态度。儿童的成长带有开放的内在要求。但许多家长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方式,都显得比较保守。比如,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倾向为按部就班,甚至对孩子的限制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代人。这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只有一个,放手不起。其实相反,科学的开放最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家长的思想观念积极开放,孩子就心胸开阔,有助于今后的眼光远大、思维活跃;家长在学习上的开放,有助于各学科知识的交融,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有益于孩子的学习效能;家长在人际交往上的开放,有益预测孩子的落落大方,具有社会人的品质……

第四、乐的态度。快乐是儿童最需要的财富。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尽可能地使自己快乐起来。从深层次来说,快乐是一种品质。有些家长遇到自己情绪好时,就对孩子开朗一些;而一旦自己遇到工作或者其他不顺心的事,就对孩子不耐烦。请记住,让每一个有儿童的家庭充满欢声笑语,是家长的重要责任也是幸福的象征。

   

六、孩子成长观  

   

目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浮躁、急于求成等问题,其实是成人自己内心焦虑的表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作为父母特别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可以不超常,日后也可以不出人头地或成龙成凤,但孩子必须身心健康,因为积极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质是孩子从容应对成长过程中风风雨雨的保证。儿童孤僻、胆怯或霸道、不与人合作等不良性格的形成,往往与孩子成长过程中忽略对孩子素质的培养有关。早期教育专家认为,积极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快乐、活泼;二是安静、专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爱劳动、关心他人。这些性格、品质都是情感智力的重要内容。  

   

七、育子环境观  

   

所谓育子环境观,主要是指家庭的精神环境。环境熏陶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有深刻的内涵、巨大的能量。家长要明白下面的道理:在挑剔中成长的孩子苛于责人;在敌对中成长的孩子常怀敌意;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成长的孩子过分自责;在容忍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耐;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满怀自信;在赞赏中成长的孩子懂得欣赏;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有正义感;在安全感中成长的孩子会有信心;在赞许声中成长的孩子懂得自爱;在接纳和友好中成长的孩子会有爱心。

布鲁姆说过:“如果一个家庭喜爱音乐,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会成为音乐家。但是,如家中根本没有音乐,他就很可能不能成为一名音乐家。”

环境虽然不起决定作用,但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信息环境”。儿童时代智慧大开,求知欲旺盛,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吸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养料。因此,必须为孩子提供优化的知识环境,以促进孩子大脑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信息贫乏”的“知识饥饿”状态,大脑将会发展不良,智力将会得不到相应的开发,思维将会发生障碍,创造力必然会低下以至萎缩。

   

八、孩子需要观  

   

不少家长认为,我们这一代失去的,决不让孩子失去。物质、安全、吃好、穿好(家长唯一的天职),还有:自尊、求知、社交、发展高级精神需要(有求必应)。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位姑娘,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连忙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什么也没说挖出自己的心交给了儿子。儿子急忙捧着母亲的心去见心上人,可是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母亲的心连忙问:“孩子,你摔疼了吗?”  

不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观念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