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目标=成功的思考

栏目:演讲稿发布:2012-07-30浏览:2405下载162次收藏

目标=成功的思考  

   

我已是快离岗的人了,人到了这个时候,越是倍加珍惜工作的机会。这是我的感受,不知别人是否也一样?近几年来,我在回忆我所走过的人生历程的时候,常常有着诸多的感慨!这些感慨,对年轻人而言,应该说是一种非常值得吸取的经验,如果认真吸取的话,将会使他们的一生受益非浅。为此,使我产生了将我的这些感慨告诉于你们的想法,目的是希望你们的一生能走得比我们更好。

从技校回到职培中心,才知道在我离开党校的四年中,进了好几位年轻大学生,应该说是给党校增添了新鲜血液,如果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你们算是非常兴运的,但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就很难说了。就我个人的感觉,如果这个中心的工作,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的话,常此以往,只能是荒废你们的学业,浪费你们的青春。因此,我经常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对人生的追求是什么?这个学校将会使你们成为什么样的一代人?(不要笑我,我可能有点杞人忧天)。我思考了很久,我觉得还是将我的想法给你交流一下,希望能对你有所启迪。

每个人实际上都非常希望成功,但许多人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成功,我也一样。结果,奋斗一辈子,到头来结果与先前相差无几。近来,我通过学习,似乎明白了一点点道理,在此,想把我的一点感悟也告诉于你,但愿能对你有所启迪。

1、    确立人生的目标-------这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可以说,以前的许多辈人中的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明白这个问题,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许多人活了一辈子,他这一辈子到底要的是什么?从来就没有想过;有的人想过,但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看不到成功的彼岸,于是,他们也就放弃了为取得成功而努力奋斗,许多的人,就经常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到退休了,问他这一辈子有什么成功,他却说不出一件让他感到自豪的事。

    在“目标”问题上,在我的经历中,有一件使我感受特别深刻的事。

 1969年3月9日 。这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日子。那一天,重庆市南岸区的几千名中学生,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背着自已的铺盖卷,在南岸区玄塘庙码头乘船去忠县。家住各地的知青,在家长、亲属的护送下,纷纷云集到码头上。我们两兄弟也按规定时间来到了集合地点,但我们没有亲人护送,因为父亲上班,母亲心脏病很严重。自已挑着两床既旧又死板的老棉絮就来了。

三月的长江,还未到涨水季节,河滩极其宽阔。还未到达河坝滩,老远就看到河边已是黑压压的一大片人群。有即将离开的下乡知青,有前来送行的三代亲人和亲朋好友,也有许许多多前来看热闹的市民。当我们穿过人群,向船停泊的地方行走过程中,看到几乎所有的人都眼含热泪,有的简直就是抱头痛哭。完全是一幅生离死别的场面。说实在的,身临其景,不悲伤都会被环境感染而悲痛不已。

我们将乘坐的是一首驳船,即只有甲板而无船舱。当我即将踏上上船的跳板时,发现了我的同班同学(女同学)来送她弟弟,也是哭得非常的伤心,当时我就对我这个同学说:哭啥子吗,又不是去上杀场。

    当我上到船上,站在船边,看着岸上和船上哭得痛不欲生的人们,我左右反复看了看,除了我们两兄弟以外,再也找不到一个没有哭的。就是看热闹的人群也被此情此景所感动得泪流满面。当时我不知怎么的,突然在脑海里闪现出一个念头:“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我一定要出来。”说实话,当初任何人都没有想到有出来的一天的。因为中央的号召是:扎根农村一辈子。正因如此,人们才会有这种生离死别的悲痛情感。

    有了要出来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成为我要为之奋斗的目标。但当时的我,还不知道这就是什么“目标”。有了目标,在农村的劳动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时只是想到要出来,至于以什么样的方式出来,是不知道的。但既然想出来,我想,不可能会让一个表现极差的人离开农村,起码是应该表现好的先离开嘛。于是,我暗暗下决心,不到离开时,我决不回城。

   为了要回城,在劳动中,我忘命地干,不管多重多累的活,我都抢着干,而且是与生产队的男劳力一样的干,结果,没多久,我就在我们这批知青中创造了奇迹:我在秋收收谷子时,挑断了一根千担,在秋收完后的冬耕时,犁断了两口犁头。这一下,全公社闻名了,因为在当地农村,世世代代干农活,还没有任何一个劳动力把挑谷子的千担挑断过,也没有任何人将犁头犁断过。这两件农具,都是非常扎实的。千担是一根大碗粗的柏树制作的。就一根千担就接近20斤重。犁头就更是结实了。

很快,我在全区闻名了。在区的三级干部大会上,让我介绍我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感想。我没打稿子讲了两个小时。忠县首届优秀知识青年代表大会榜上有名。全县样板戏会演,台上有形,台下有声。一时间,忠县城里,许多不相识的都知道东溪公社有个叫张万成的知青很不错。特别是样板戏会演后,县革委会的军代表向我们区领队打听我的名字,说是想在这批样板戏会演中,挑选一部分文娱骨干,组建忠县文工团。这个消息可把我给吓了一跳,因为要是被留下了的话,我的回城梦就完了。幸运的是当时这位军代表只是问问而已,不然的话,我将是另一番经历了。(细节很多,你若有兴趣,抽时间慢慢摆给你听)。   

    正当我还在埋头苦干时,1971年中央的315批示下来了,知识青年可以招工回城了。这个消息传来时,对于我来说,并没得好大的兴奋。只是在心里想:我的想法终于会提前实现了。由于我一到生产队的第一天起,就表现十分突出,因此,第一批招工回城,也非常顺利。就这样,我随着第一批招工的队伍,于 1971年4月26日 ,来到了内机务段,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人。

    这段经历,给了我一什么样的启发呢?那就是:一个人一定要有人生目标。也就是你必须明明白白地知道,你这一辈子究竞要的是啥子。只有确立了人生目标,你才能志始不逾地为之而奋斗。只有这样,也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这就是:成功=目标。  

    至于为什么?我再举个例子,你就会更明白:

美国哈佛大学有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该大学对学历、智力、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一群年轻人进行了2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是:  

27%的人,没有任何人生目标;  

60%的人,只有模糊目标;  

10%的人,有比较短暂但比较清晰的目标;  

3%的人,有非常清晰而又长远的目标。  

25年后,这群人的生活境况怎么样呢?非常有意思。  

3%的有长远而清晰目标的人,一直为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者。他们中,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有行业领袖,有的成了社会精英。  

那10%的有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达到,生活状况稳步上升,成为各行业不可缺的专业人才。如医师、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60%的有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生活,工作比较安稳,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只能算个普普通通的一般市民。  

而那27%的没有任何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生活得非常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他们由于生活不景气,因而,经常抱怨社会,甚至抱怨世界。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目标与成功之间的密切关系。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不能取得成功的首要原因,就在于一开始就缺乏目标,他们不知道他这一生到底要的是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努力地工作,到底目标是什么?不清楚,甚至连想都没想过。所以他们常常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这是很严重、很糟糕的事情。

    看到这里,不知你有什么想法?是想做那3%中一员呢?还是做那60%甚到是27%中的一员呢?即是不奢望做那3%,我想也该成为那10%中的一分子,你说呢?我为什么要给你讲这些?我在想,假如你没有目标,而是任其所以地过一天算一天,那么,当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的时候,你的生活景况会是什么样呢?假如混到退休时,景况与现在相差无几(当然社会在发展,肯定会比现在好,但那只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好)的话,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假若当你以一个社会“顶尖成功者”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时候,你又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感慨呢?

    再回到我的经历上。

    工作了,当了工人了,思想上开始有满足感了。这种满足感不是我有意识的,而一种潜在的,因为当初我并不知道要确立人生目标这个道理。工作后,在工作上,我仍然非常努力,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但在我的头脑中,再没出现我要奋斗的目标了。我完全没有想过:我要奋斗个什么?也从来没想过今后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样一来,我的经历就慢慢开始发生让人不以察觉的变化。以至于多次机遇不是与我擦肩而过就是被我主动放弃。

让我印象最深也是让我追悔莫及的就是:刚工作后的第二年,内江铁路技校(现改名为内江铁路机械技术学校)要在我们这批新工人中,招一批文化基础好的去读中专,当时与我很要好的一位朋友对我说,我们报名去读中专,你的基础又好,肯定没问题。我听了他的话,第一感觉是非常惊诧:啥子?工作了还要去读书呀?不去不去。这样将这次读书的机会放弃了。随后,又在这批知青工人中推荐大学生,当时也有人建议我去报名,也被我断然拒绝。当然,最后能否去,还是另一码事,但对于我来说,连争取一下的想法都没有。后来段上推荐了另一位(何玉伯)去,到川大读了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市委机关,后又下到大足县任县委书记,然后又调回重庆市市府,任体改委副主任,后又在重庆市政策研究办公室任要职,现在重庆市**投资公司任总栽。

而我呢?虽然我也在慢慢成长,在1978年全分局的技术表演赛中,获全分局第一名,奖励我一级工资,后来先后当了教育室主任、机务段检修车间主任、党校马列教研室主任。但这都是因为我踏实工作,钻研技术,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后,被领导所用的。仅此而已。

近段时间来,我常想,一个人没有奋斗目标,会有多么糊涂。1989年,我在广安机务段检修车间当主任,而89年全国出现了一次闹学潮的政治风波。到了1990年,中央开始加强党的工作,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加强各级党校的工作,当时重庆分局党校力量非常薄弱,从领导到教员才16人。于是,就要增加师资力量。由于1985年,我在分局党校读中央党校函授大专时,由于学习比较用功,校领导也比较了解,在别人的推荐下,朱校长就找了当时在广安机务段当党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目标=成功的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