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尊重民愿建家园 统筹城乡快发展

栏目:调查报告发布:2012-07-16浏览:2830下载134次收藏

     灵台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与陕西省咸阳、宝鸡市相毗邻,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晋代针灸医学家皇甫谧的故里。全县有2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0%,是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县份。党的十六大以来,灵台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群众实施以小康家园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富民工程,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县上又紧跟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全面部署并启动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已初见成效,为全面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

  一、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县上坚持“种草养畜富民,壮大工业强县,改善环境创业”的发展思路,弘扬“以实为先,干字当头”的工作作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以城带乡,活乡兴城,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新路子,把城镇带动农村和农村自主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1.着眼长远发展,科学制定规划,绘制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县上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县城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统筹考虑,配套衔接,积极制定和完善县城—乡镇—中心村庄“三位一体”的城乡规划体系。聘请省级规划院所,对县城长远规划进行了修编,并逐步完善了建设性详规,确定了“西扩南展东完善”的发展方向,县城的规划面积增大了1.5平方公里。各乡镇彻底转变“重建设、轻规划”的思想观念,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照“突出城镇个性、体现文化特色”的要求,对城镇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公共设施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已完成11个乡镇的建设规划,使小城镇建设步入了各具特色、有序发展的轨道。从2003年开始,县乡进一步加快中心村庄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按照“一圆三模式”的要求,在县城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确定村庄的布局调整方案。将县城和小城镇规划区方圆3公里以内,且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村庄纳入县城和小城镇总体规划,以农民住宅小区的方式制定了建设详规,走城镇化发展模式;对距城镇较远的村庄,以行政村或中心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分期分批进行建设,走中心村发展模式;对不具备建中心村的偏远山区的村庄,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规划建设,走自然生态村发展模式。至2005年底,已完成中心村庄规划36处,其中省级示范性村庄规划4个。2006年,县上计划完成中心村庄规划编制40处,目前已完成10处。
     2.立足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建设,拓展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空间。城镇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是新农村建设的引擎和辐射源。近年来,灵台县按照“突出建设品位,提升城镇功能,加强基础配套,壮大城镇经济”的总体思路,以县城建设为“龙头”,以什字、朝那、独店等五个建制镇为重点,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使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品位不断提升,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城镇建设投资3.18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8.3%。在县城建设上,突出抓了扩建改造,拆除了所有临时建筑和违章建筑,拓宽铺油了街道路网,彩砖铺砌了人行道,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建成了城南工业集中区和溪河住宅小区,打通了县城东西出口。尤其是文化广场、灵都大厦、荆山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成,使县城建设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大幅提升。在小城镇建设上,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的原则,朝那、什字、独店等中心城镇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共完成各类建设工程146项,总投资达到1.76亿元,形成了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城镇体系,朝那、什字被省建设厅命名为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星火、梁原、百里、蒲窝等乡镇也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规划先行的条件下,加快实施街道、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扩大了小城镇建设规模,完善了城镇服务功能。在城镇建设的带动下,商贸业、服务业及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一些“城中村”的农民整体转为市民,并吸纳农村能人到城镇经商务工,全县净增城镇人口2.11万人,达到了4.7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0.1%,城镇的辐射集聚功能明显增强。
     3.尊重群众意愿,兴建小康家园,创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农民群众的住宅及其生产设施,是群众生产生活最关键的物质基础。县上积极顺应部分农村群众要求改善住宅条件的愿望,从2003年开始,引导有要求、有条件的村社群众,在统一规划下,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住宅。在住宅的选址上,坚持以人为本,引导群众向小城镇、中心村庄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方集聚,使农民群众逐步居住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在住宅的布局上,借鉴城市集约利用土地的经验,统一规划道路等配套设施,联户建立标准统一的新型住宅,形成农村居民住宅小区。在住宅的功能设置上,统筹考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将农宅建设与庭院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设立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区和庭院经济区,在前院建设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的居住用房和商贸经营、家庭加工用房,形成小康住宅;在相对隔离的后院内,建设科技含量较高的温棚畜舍、沼气开发、集雨水窖、卫生厕所等配套设施,形成小康家园,通过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彻底改善传统住宅脏、乱、差的问题。在基础设施配套上,统一平整住宅区场地,全面配套道路、排水、供电、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并依托中心村庄配套建设村部、学校、卫生所、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各乡村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立足各自实际,尊重群众意愿,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前宅后院生态种养型、上宅下店商贸经营型、前店后院加工生产型和康居生活型等多种发展模式。至2005年底,全县16个中心村庄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兑换宅基地、统一放线、统一配套设施、统一质量监督和自主施工修建的要求,引导农户建成小康家园791户。今年,县乡进一步加大小康家园建设力度,对中心村庄规划外的宅基地一律停批停建,全县13个乡镇共规划小康住宅41处1104户,目前已建成720户。
     4.高度关注民生,大办利民实事,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近年来,县上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兴办利民实事。针对道路交通条件较差的实情,争取投资2.2亿元,修建铺油道路6条119公里,新建上等级公路26条170公里,改建乡村道路55条370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983公里,新修了长达24公里的什星百公路,贯通了什字塬到达溪河川区的南北通道。启动实施了灵新公路改建铺油项目,西去出口不畅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多数乡村道路都进行了整修拓宽和砂化绿化,道路通行能力明显提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2003年开始,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大病救助工作,累计为36.1万人次报销医药费1022.4万元,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尊重民愿建家园 统筹城乡快发展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