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各历史时期监狱建筑的研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从此,翻开了中国监狱建筑历史的崭新的篇章。新型监狱的建筑是在接管改造国民党旧监狱、吸取革命根据地监所建设经验以及借鉴前苏联监狱建筑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走过了改造、曲折和逐渐规范化的历程。中国监狱作为惩罚和改造罪犯,造就新人,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健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监狱建筑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60余年的实践与发展,我国监狱建筑已逐步由随意走向规范科学,由简朴走向文明,由粗放走向现代的转型。
一 自律时期的监狱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建筑进入新的发展历史时期。大规模、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于历史环境的原因,中国人民不得不依靠自力更生完成建立国家基础的建设,这一时期被建筑学家称之为“自律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我国现代建筑在数量上、规模上、类型上、地区分布上、现代化水平上都突破近代时期的局限,展现出崭新的姿态。50年代我国建筑指导原则:“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这个方针影响了整个自律时期的30年的建筑。
1953年,中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全盘学习前苏联的热潮中,建筑界接受了前苏联当时的建筑理论,把建筑创作等同于一般文艺创作,把西方现代建筑形式视为“没落的世界主义”文化,把强调民族风格当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把“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提到建筑创作方向的高度来贯彻,从而掀起了创造民族形式的热潮。60年代前期,中国处在经济调整时期,非生产性建设基本停止,建筑创作活动冷落。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进入“设计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建筑设计队伍受到严重摧残,建筑工作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少量建筑活动。北京、广州、杭州等地出现了一些格调清新的建筑,如北京国际俱乐部、北京友谊商店、广州白云宾馆、杭州机场候机楼等标志着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发展的重要转折。但那时的建筑造型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缺乏时代气息,风格具有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鲜明的时代特点。建筑用料最常见的是水泥、钢筋、木材、普通砖等,建筑结构常见的多为砖混结构,厂房多为装配式的框架结构。
对于这阶段的监狱建筑,受国内政治、经济及建筑大气候影响,监狱建筑有所发展,但不规范。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形势的需要,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连续开展了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和镇反等运动,除了杀掉一批非杀不可的反革命外,对大批反革命犯和其他危害社会的刑事犯,依法判处了有期徒刑和死缓,投入监狱改造。从而使押犯迅速增加,造成各地监所普遍出现“人满为患”现象,加之被推翻的国民党政府所建的一些诸如国民党“军统”、“中统”的白公馆、渣滓洞、息烽监狱之类象征着法西斯的场所,又不能为新中国监狱所使用。原有的监所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解决居住拥挤、防止大批犯人发生疾病和死亡问题,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十分突出的问题。
一小部分,人民政府是在接管原国民党旧监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省、市级监狱。这些旧监狱大多经历了满清王朝、北洋军阀、日本侵略者、国民党政府40多年统治的老监狱,如上海提篮桥监狱、南京老虎桥监狱、河北省第一监狱、山西第一监狱、吉林监狱、安徽省安庆监狱等等,加之几经战火和环境变迁,大部分监舍破旧不堪、面积狭小、阴暗、潮湿、四壁透风,屋顶漏雨,设施简陋,有的监区没有厕所,犯人粪便倒在院墙里晒干,室内垃圾遍地,腥味难闻。老一辈监狱创业者在国家百业待举、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学说和党的政策,着手对旧监狱建筑进行整理和维修,增添必要设施。如增建了厕所,取消了室内的马桶;清除了垃圾、粪便,疏通了排水沟渠;把小的监舍改为大间,扩大门窗通风透光;修复了被破坏的狱墙、监舍,迅速改变了旧监狱建筑阴森恐怖的面貌,使之成为人民的监狱,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在保卫政权和巩固政权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另一部分,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国家不可能给监狱更多的投入,而改造罪犯的任务日益艰巨。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遵守毛泽东“必须立即着手组织劳动改造工作”的指示,并基本上借鉴了当时前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狱布局模式,为了巩固新政权,防止罪犯坐吃闲饭,提倡“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由小到大”的原则,把一大批监狱建立在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环境恶劣、自然条件差的地区,住的大多是芦席棚、茅草房、帐篷、地窖、地窝、窑洞,还谈不上真正意思上的建筑。如河北省第一劳改总队(现为保定监狱)在初建时期,干部与犯人住在窝棚里。窝棚夏不避雨,冬不避风。冬天迫近,盖监舍无资金,只好先盖“打干垒”。用砖或坯直接码成墙,里抹一层泥,上盖玉米秸,地上铺柴草。更为重要的是监狱大多建在山区、岛区、湖边、盐碱区、滩涂、大漠,进行“画地为牢”式的管理。这种布局在当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为解决犯人居住吃饭问题,并为国家创造了物质财富,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影响了监狱工作的发展,留下了甚至至今无法弥补的后遗症。即使一些原有的城市监狱,也纷纷搬迁到偏远之地。如吉林省吉林监狱,在1957年~1958年,当时吉林市人在代表反映,旧社会监狱设在闹市区是统治者为震慑老百姓,现在是新社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监狱再设在市内不合适,提出将监狱迁出市区。1958年7月吉林监狱就这样搬到了郊外。60年代为了保障政权和出于战备的需要,使原处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监狱,迁到了远离城市、交通闭塞的大“三线”。如吉林省吉林监狱在1968年又搬到更偏僻的山沟里——永吉县江密峰公社蛤蟆河子。甘肃省将初具规模的河西劳改单位进行战备搬迁,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损失,当然也包括国有固定资产——建筑。那时的监狱大多从事垦荒、水利、采矿、筑路工程等行业。犯人均居住在简易的工棚里,一律睡地铺。当时在指导思想上,强调劳动改造罪犯,而把劳动片面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在监管安全上,在偏远地区,罪犯一般不容易脱逃,监管的安全系数高等。截止到50年代末,随着国家对劳改事业财政拨款的增加和劳改生产的初步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监狱采取了就地取材、少化钱多办事、白手起家的办法,建立起了一个个劳改农场、工厂、矿山,修建土木、砖木监舍、宿舍、办公室、生产厂房和必要的狱政设施,初步呈现出具有一定规模的监狱建筑群体,如北京清河劳改农场、湖北沙洋劳改农场、安徽白湖劳改农场、江苏洪泽湖劳改农场、黑龙江的北安劳改农场等等。当时监狱建筑结构以平房为主,也有少部分的是二至三层的砖
新中国各历史时期监狱建筑的研究
本文2012-04-22 17:52:38发表“党政司法”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7644.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