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谈谈和谐社会与哲学基础的关系

栏目:自查报告发布:2012-04-19浏览:2050下载140次收藏

谈谈和谐社会与哲学基础的关系  

自古以来各种形式的社会制度铸就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在政治、经济、民生、民主意识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的作用以极其深远的影响。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三代领导集团,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在民生指向上推陈出新,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大胆构思提出在新世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铸造新时代中国的新风气,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社会主流,旨在民生、民族、民主层面上得到质的提升,在人文史上取得新的胜利。  

对于构建和谐社,很多人认为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事对事时的商议解决,这只是浅层次的和谐社会,党和国家所要构造的和谐社会是指不仅在物质层次同时在精神层面也实现和谐的效果,同时在人与自然直线也寻求一种和谐,是广泛意义上的和谐,是一切构成生命因素之间的和谐。那么党和国家为什么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背景,以及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又是什么呢?我们现在需要说明一下。  

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这十几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不是群众意见最少的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同时他还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了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对社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2005年2月,我们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这一系列的转变体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同时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革新,是适应人民生存、发展的正确并具有前景的社会制度。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最大社会背景以及优势。  

中国的人均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谈谈和谐社会与哲学基础的关系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