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调研文章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2-04-14浏览:2771下载208次收藏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调研文章

跨越赶超、洼地崛起的成功实践──“郎溪现象”调研报告
 
近年来,郎溪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皖江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性机遇,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省内外誉为“郎溪现象”,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过去的郎溪,基础差、底子薄,是一个水灾频发的农业小县。新世纪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一任接着一任干,从“两治”兴县到“双轮”驱动、“三化”同步,经济社会逐步迈入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到2011年,六年间gdp从22.7亿元增至72.7亿元,财政收入从1.1亿元增至1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13.2亿元增至9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87元增至6318元,三次产业结构从27.6︰41.0︰31.4调整为16.0︰62.6︰21.4。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形成了令人称道的“郎溪现象”。

  经济增长速度快。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2010年、2011年增速分别为16.2%、17.4%,均居全市第一;财政收入“十一五”以来六年年均增长51.3%,居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以来六年年均增长39.3 %,居全市第一。

  承接转移企业多。2009年到2011年,三年累计签约外来投资项目1062个,落户企业704家,居全市第一 。江浙一批企业纷至沓来,无锡工业园、经都产业基地、常州工业园等企业集群相继落户建设,呈现出扎堆效应,倍受省内外广泛关注。

  城乡面貌变化大。县城框架迅速拉开,形象快步提升, 近三年,建成区面积由3.4 平方公里增至14平方公里,扩大到4倍。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快速扩张,县开发区建成区面积由3.5平方公里增至17.5平方公里,扩大到5倍。

  跨越赶超氛围浓。党委核心领导、政府强势执行、人大政协合力跟进,各级领导班子担当了发展的领头雁。广大干群思想深刻变化,人心思变、人心思进成为主流。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事创业激情空前高涨,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氛围浓厚, “白加黑”、“五加二”、“晴加雨”、“好加快”工作作风蔚然形成。

 “郎溪现象”的形成,是郎溪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深度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突破,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结果。关键取决于他们多年一以贯之地狠抓招商引资。尤其是近年来,他们牢牢抓住皖江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埋头苦干,大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突破。近三年累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年均增长63.6%,居全市首位。

  (一)综合施措,构建招商引资推进机制

  郎溪县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始终如一、持续有力地推进,真正做到了热度不降、力度不减。

  2009年起,每年正月十六,召开高规格动员大会,下达目标任务,明确奖惩措施。每年8月1日起开展招商引资百日竞赛活动。每年底开展“三查三看”, 查进展、看合同,查资金、看凭证,查落地、看现场,进行严格考核,重奖有功之臣。党政一把手挂帅出征,县级领导多路出击,70多个小分队300多名各级干部常年奔赴在招商第一线。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弘扬钉子精神、保姆精神,保持磨劲、韧劲,苦字当头、志在必得。2009年夏,仅引进投资5亿元的无锡东日昌轴承公司,就在三个月内历经了8轮商谈。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郎溪县敏锐捕捉到苏南地区资本流动的新动向,及时调整招商工作思路和主攻方向,坚持三个先行突破,成功地实现了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一是先行突破“核心”企业,通过引进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二是先行突破“领军”企业家,充分发挥他们的号召力,带动相关企业整体迁移;三是先行做好“先遣队”跟踪服务,推动形成羊群效应。为确保招商引资质量,郎溪县确立了鲜明的工作导向。坚持“五个不招”,即不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危及安全、消耗人力的低层次项目。建立项目会审制度,严把“三个关口”,即严把产业导向关、项目审查关、项目监管关。主攻高大外项目,做到三个紧盯,即紧盯长三角、紧盯产业集群、紧盯各类500强企业。综合考量项目投资强度、产出率、建筑密度、税收贡献等指标,分类确定项目入园标准。

   (二)大干快上,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

   抓招商引资,项目不落地,等于一场空。为此,郎溪人一直大力推动项目建设,务求招商引资早日取得实效。

  为使外来投资项目尽快从“纸上”到“地上”, 从建设到投产,从“生根发芽”到“茁壮成长”,郎溪县从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和抓手,着力解决项目从哪里来、落到哪里去和如何快速建设的问题。以超亿元项目建设为主体,落实强有力的推进机制,采取“制表上墙、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等办法,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三年共开工项目704个,建成项目337个,共有80个项目列入省861行动计划。

  工业一直是郎溪县域经济的短板。他们始终把工业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每年8月份组织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确定100个工业项目重点调度。三年共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统计口径)100家,总数达142家,占全市的18.3%。 2011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60.6亿元,增长30.5%,居全市第一,工业化率达54.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特种设备制造、箱包、电力电子等产业。特种设备制造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正在建设中的经编产业基地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获省发改委批准。

  (三)聚力会战,精心打造招商引资平台

  郎溪人深知,“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他们坚持科学规划、创新模式,大力推进“两区三园”建设,构建承接平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第一,科学规划引领,优化园区布局。科学规划“两区三园”的产业定位,形成“一主、一副、一轴、三园”的空间格局。“一主”指县开发区,重点发展特种设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一副”指十字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经编为主的轻工纺织和配套产业。“一轴”指沿建平大道和214省道形成的工业带。“三园”分别指梅渚、新发和涛城工业园,定位于“两区”的配套园区。形成县开发区和十字开发区南北呼应、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三个工业园配套协作、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的承接载体。

 第二,创新合作模式,因地制宜建园区。与上海白茅岭农场合作,利用其闲置土地,建设县经济开发区。与皖垦茶业集团合作,共建十字经济开发区。以县政府、海宁经编产业园管委会、鸿翔控股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调研文章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