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的实践与启示
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2008年以来,xx县把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从严治党”方针,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来抓,认真办好全省试点工作。通过严格开展党性分析评议,全县共评出不合格党员68名,其中劝退6名,除名4名,取消预备党员资格8名,另有50名党员被“黄牌警告”,责令限期整改,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员标准,细化评议细则,对党员实行量化考评。我们按照《党章》规定和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出台了《xx县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实施方案》,重点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各单位和基层党组织又根据《方案》要求,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和党员岗位实际,分别制定了具体的分析评议标准。通过量化分析评议,把定性分析与定量考评统一起来,改变了过去的“印象评议”、“人情评议”的问题,为民主评议党员找到了一把公平的尺子。
二、疏通民主渠道,依靠群众监督,在开门评议中确保评真评实。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党员评议工作就不可能评出质量,评出效果。我们改以往只注重在党内评议为面向社会,实行开门评议。具体做到“两个扩大”,疏通“三条渠道”,实行“五个公开”。“两个扩大”,即由党内扩大到党外,由单位扩大到社会。“三条渠道”,即疏通信访渠道,采取设立意见箱,下发征求意见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疏通监督渠道,全县共从社会各界聘请党员监督员1200多人,其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30人,随时掌握党员的活动状况;疏通流动党员异地信息联系渠道,采取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与流动党员所在地单位党组织电话、信件、联系卡等方式进行联系,回乡党员向党组织汇报情况等方式,保证能够全面准确地对流动党员作出评价。“五个公开”:一是公开评议程序,把评议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公布于众,使党外群众能够清楚地参与进来;二是公开评议标准,以便党外群众能够准确评议党员;三是公开评议结果,把评议的结果利用“党员荣辱榜”,以支部为单位进行公布;四是公开组织鉴定,根据党员的自我总结,党内外群众评议和党支部日常考察情况,由支部对党员进行鉴定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五是公开组织处理,对评出来的不合格党员,进行公开处理。
三、严格坚持程序,注重评议质量,把“从严治党”要求贯穿到分析评议的全过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评议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只有严格程序,才能保证质量。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了把好“四关”:一是把好学习提高关,把思想教育作为保证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紧抓不放。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于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组织党员学习党章,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反思入党前的承诺,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自觉矫正在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工作方式等方面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自觉性,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把好自我剖析关,在对照检查中受到教育。要求每个党员自评时,要对照党员标准,进行党性分析,严于解剖自己,在搞好对照检查的基础上写出书面剖析材料。三是把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关,用整风精神抓好评议。以党支部为单位,拿出专门时间,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积极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四是把好组织评鉴关,确保民主评议的准确性。各基层党组织严按照党员标准和要求,综合党员自评、互评、群众评议的情况以及党员的实际表现,进行公开全面的评价。
四、认真把握政策,加强教育转化,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
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的实践与启示
本文2012-03-20 16:03:54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6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