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跨越发展
一、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六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国共产党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
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第三至第八6个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第九部分是第三板块,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专家认为,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背景和重大意义
(一)文化改革发展成就回顾(五个方面)
——第一,形成一个理论体系。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形成一个价值体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三,形成一个初步繁荣局面。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形成一个发展思路。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第五,形成一个开放的格局。即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1、“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文化方面支出685亿元,2010年达到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
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
▲2、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2.75%。
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图书生产国、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其中,《唐山大地震》创下6.6亿元国产电影票房纪录。还有《亮剑》、《金婚》。
▲3、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西部开发助学等一系列文化工程,初步建成了一个满足国民基本文化需求的体系。
这五个方面的成就,就是《决定》中讲的“两个显著”: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第一、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
《决定》提出“四个更加”:①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③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第二、是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决定》提出“四个越来越”: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第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决定》提出“三个关系”:①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②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四、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决定》指出八个方面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⑴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1、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一是思想基础不牢。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对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依然存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群众基础不牢。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农村年轻一代纷纷出外,剩下人们常说的“三八”、“九九”、“六一”人群,这些人文化层次低,思想闭塞,兴趣爱好狭窄,导致农村文化群众基础不牢,这也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难。2、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还不够有力。(经济、阵地建设)3、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还不够优化(政策配套、氛围不浓、制度不全)
▲“那些消逝的村庄” 农村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然而,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农村和农耕文化正在消失。
▲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从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分别为62.9万、62.4万、61.3万、60.4万、60万。平均计算,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
这说明,在中国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广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
⑵——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道德底线几近崩溃,典型的例子就是全民造假。
▲女大学生自愿征聘“二奶”;小学生写下“我要做老板”、“我要当贪官”的理想……
⑶——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
▲搜狐等网站推出寻找“良心”专页,“坚守底线——平凡的良心”,强调要“善良、诚信、担当、坚持”。
⑷——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
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
⑹——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4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达到4682美元。文化产业gdp贡献率,美国25%,英国11%,中国2.6%。
▲科幻电影《阿凡达》票房高达27亿美元。
⑺——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文化赤字”——文化资源大国的尴尬 :
图书贸易: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
对外演出:中国对外演出长期以来都处于廉价交易的状态,有的只有几百美金。而“世界三大男高音”来中国演出的出场费动辄数十万美元,欧美四大音乐剧、世界十大交响乐团等来华演出的最高票价卖到5000元。
▲美国“三片”文化: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麦当劳“薯片”、代表美国电影文化的好莱坞“大片”
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基于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决定》提出了 “三个准确把握”:⑴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⑵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⑶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方针
(一)指导思想(五个“以”)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目标任务
1、长期战略目标: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日韩“文化立国”战略
1995年,日本确立了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自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制造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1997年,韩国提出“文化立国”的施政战略,把文化产业列为发展国家经济的龙头产业,在之后短短几年内,韩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大国。
2、阶段性目标: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为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跨越发展
本文2012-03-03 17:12:58发表“演讲稿”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5657.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