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材料

栏目:经验信息发布:2005-06-29浏览:2258下载129次收藏
融合发展结硕果     博湖遍开团结花
                       ------博湖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纪实


博湖县位于天山南麓,以境内的大漠平湖-----博斯腾湖而得名,总面积3808.6平方公里,全县辖5乡2镇,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县,有蒙、维、回、汉等18个民族,其中:汉族37800人、蒙古族4125人、维吾尔族8367人、回族5807人,其他民族430人。5.7万多各族人民在湖滨这块风水宝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融合文化,培育出鲜艳的民族团结奇葩。
自1982以来,特别是1990年博湖县被自治州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之后,全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开创了博湖民族团结工作的新局面,谱写了博湖民族团结奋斗历史的新篇章。各族人民模范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积极性大大提高,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团结出现了新的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如:国家级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县粮食局、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小那斯儿等,2005年,博湖县又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这种好形势是各族干部、群众不断提高对民族团结和党的民族政策重要性的认识,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艰苦努力 、勤奋工作得来的。
一、领导重视,常抓不懈
20多年来,博湖县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因而全县各级党组织都很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县上专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主任,由10多人组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多年来,书记虽换了多任,但这项工作却延续不断。与此同时,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也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切实把民族团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了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在每年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他们坚持以月促年做到了“三抓”一是抓规划,订制度、订措施;二是抓落实,检查督促;三抓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他们认为,要搞好全县的民族团结首先是县委要抓,二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搞好民族团结,这是搞好全县民族团结的关键,因此县委“一班人”是从自身做起,坚持两月学习一次马克思主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经常检查县委班子在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1982年以来,他们坚持每年举办一轮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政策和理论培训班,通过县党校这个阵地组织县直机关支部委员和副科以上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带头宣讲,教育各族领导干部认真执行党的民放政策,带头搞好民族团结。重视关心和照顾爱国宗教人士生活,县委、政府在春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安排县级领导看望和慰问宗教人士,全县每年为30名宗教人士发放生活补助费十多万元。着力支持少数民族团结教育,卫生、文化和经济发展,加大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先后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项目19个,向上级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178万元,少数民族教育、卫生、文化和经济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各族领导对民族团结工作做到了有部署、有检查、有表彰、并能以身作则、带头搞好民族团结。1995年12月,原县委书记张博到查乡敦村慰问“三老人员”了解到该村一位名叫玉素甫的维吾尔族青年,才17岁,由于父母双亡,留下兄弟姐妹5个,小的只有5岁,看着5个无依无靠的孩子,他心里很难受,从此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50元钱,定期送到孩子手里,逢年过节还给孩子送去衣物,从不间断,在张书记的影响下,村里很多群众都向玉素甫家伸出了援助的手,帮助及时播种、收割,提高种植技术,使这一家孩子摆脱了困境。现在老大已经结婚,其他4个孩子都在继续上学,提起张博,孩子们总是含着眼泪说:“他就象我们的大大(父亲),对我们太好了”。现任县委书记濮玉东同志上任伊始即在工作中十分尊重民族领导干部,重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积极性,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了县委“一班人”的团结。县长艾仁恰拉同志,带头学习双语,虚心听取汉族领导干部的意见,遇事共同商量,带头维护民族团结;县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那永刚同志多年来自觉把民族团结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处处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对少数民族纪检干部从工作上大力帮助、生活上关怀备至,受到各族干部的好评。在县委“一班人”的带动下,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各民族领导干部之间做到了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为他们巩固和发展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作出了贡献。
二、坚持年年抓五月 ,五月促全年,把民族团结的集中教育同经常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多年来,他们结合本县实际,既坚持经常性的民族团结教育,抓好每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又突出重点,抓好每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年年抓五月,五月促全年。在日常教育中,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经常组织各族干部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政策,几年来,他们共举办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班40多期,培训学习骨干2000多人次。二是坚持把各族领导干部,党团员和青少年作为教育重点,教育广大党团员特别是各族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做维护和增强民族团结的模范,在党团组织生活和党课、团课教育中,都把民族团结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注重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抓起,使青少年从小就树立起民族团结的思想,为此,近年来,他们先后投入1200万元完成19所民汉合校,占中小学校的70%,新建校舍27800多平方米,新添置课桌凳3000多套,投入255万元购置了实验教学仪器、器材、计算机设备和体音美教学器材,为博湖县民族团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坚持因人施教,对党团员干部和职工、侧重组织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从理论上政策上提高思想认识;对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街道居民和中小学生,侧重向他们宣传民族团结的好人好事,引导他们从历史经验和切身体会中认识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对石油工人及从外地来博湖县经商旅游、建筑务工人员和其他流动人员,则首先向他们介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使其入乡知俗,入乡尊俗,四是坚持运用各种形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几年来,他们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阵地大造民族团结的舆论和声势,召开各种动员会,报告会,座谈会12000多次;办板报、墙报、图片展310多期,出动宣传车辆30多次;广播电视宣传1100多篇,举行民族团结文艺演出19次,全县各乡镇共举办各类民族团结运动会,叼羊赛、摔跤赛等160场次,与此同时,还在农村学校,工厂、居委会小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提倡不同民族的农民学生、工人、街道居民之间广结民族团结的“对子”,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各族干部、群众对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认识,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思想感情,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县这个荣誉称号打下了坚实的群众思想基础。五是以五月促全年,坚持抓好每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博湖县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运动会年年举办,已连续坚持举办了20年今年已是第二十一届了,每年五月中旬举行,届时由各乡镇党委、县委各党委组队参赛,几千人荟集一地,盛况空前,整个活动融民族体育运动竞技和趣味游戏于一体,突出寓教于乐和联谊交流的主题。要求各单位要有新要求、新内容、新形式、新措施,把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并以此带动全年,把全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不断推向前进。目前,全县“三个离不开”思想已深入人心;有董仲书、张成功老师相继背残疾儿童上学的故事,回族老汉车万恒无私收养汉族孤儿的佳话、更有那蒙族牧民那木切致富不忘乡亲无偿扶贫、民族团结热心人阿里木数年如一日助人为乐的事迹广为传颂。人人大做民族团结好人好事已蔚然成风、层出不穷;  98年2月22日上午,县二中12岁女学生张思思与几个同学在开都河冰面上玩耍不慎掉入冰窟隆,眼见将被湍急的河水卷入冰层之中,就在这危急时刻,正在对岸放羊的维吾尔族青年艾山江听到呼救声后,冒着薄冰塌陷的危险飞速从冰面跑来,爬在冰沿上,抓住小思思的手,一点点向外移动,终于将张思思从死亡线上拉了上来。99年2月13日,冬雪初霁,查乡敦村八组8岁儿童顾俊在开都河西支玩耍时不慎落水,查乡卫生院维吾尔族医生吐逊大夫路过这里,见河中随流飘浮一个儿童,于是脱下大衣,顶着冰冷剌骨的河水,涉水从河中救出奄奄一息的小顾俊,而后采取人工呼吸使其恢复心脏起博。用大衣小心地裹了他,怀抱着小顾俊回到自己家,精心呵护照顾了两天,直到他完全康复,才按小顾俊口语找到他的家里,正为娃娃失踪四处寻找儿子的小顾俊父母喜出望外,千恩万谢,专门制作了一面锦旗,写着“舍已救人,亲如兄弟”;从此吐大夫又多了一个干儿子。九九年六月的一天,乌兰乡牧业村村民巴图玛拉雇人去三道河南劳动,本村村民新开也顺路乘船过河回家,当铁壳船行到河中心时,不慎翻船,本着求生的欲望,新开拼命向对岸游去,但当他听到身后的呼救声后,他又奋不顾身地投入急流,救回两个汉族妇女;这时他已是全身无力,正想躺在岸边喘口气时,有人喊了声:“代丽还在水里,她是孕妇”,他向河里望去,代丽已被急流冲出30多米,时而浮现;新开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这可是两条人命,他扎入洪水急流,拼命向代丽游去,并将代丽一把抓住,但不省人事的代丽却抓住新开的手脚死死不放,这使两个人都会有生命危险,这时不容他想的太多,救人要紧,新开又一个猛子扎进深水将代丽托出水面,而代丽的手象一把钳子似的抓住新开的衣服,别无选择的新开,吃力地一点点向岸边游去,代丽同志得救了,新开同志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受到基层党组织和各族群众的高度赞扬。
博斯腾湖水位的上涨,储蓄着18.33亿立方米水源,有力地保障了塔河治理输水,有效的拯救了塔河的生态,同时,也滋润和养育着塔河流域2000多万亩良田和800多万各族人民,为南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博湖人民却付出了很大牺牲,特别是1999年、2001年水位上升,导致环湖洪水肆虐,博湖连年受灾,使博湖本来富裕的农牧民逐步返贫,据不完全统计,98年全县贫困户只有43户176人,到2002年,全县农牧民返贫户已达878户3245人,其中少数民族195户计684人。近几年来,由于连年遭受洪灾的侵袭,导致全县1286户农牧民受灾,沿湖五乡四个渔场部分农牧民耕地、草场、房屋被淹,失去了生活来源。特别是蒙、维、回等少数民族,因民族生活习惯和便于放牧等因素,大多集中聚居在湖滨地带,受灾人口众多,受灾程度严重,为解决受灾群众的生产、住房、医疗等困难,博湖县三次从自治区调运帐篷260顶,优先发放给少数民族受灾群众,投资30多万元搭建灾民临时住房76间,主要用于受灾重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基本解决了他们临时住房困难。为彻底解决受灾农牧民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同志的住房困难,博湖县在本布图镇、才坎诺尔乡、乌兰乡建立了灾民安置点4处,帮助124户灾民建房378间。其中少数民族占70%。共发放救灾面粉670吨,发放救灾衣被30万件,发放救灾款584万元,解决医疗救助资金36万元,积极动员各族群众献爱心捐款60万元,基本解决了群众的生活、住房、医疗等困难。2001年2月,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顺利完成了且末153户、普惠135户灾民的异地安置工作。但搬出去的灾民又因种种原因陆续返回,导致灾民搬迁安置工作成为困扰博湖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的问题,县委、县人民政府立足于本地的实际情况和优越的地理、自然资源,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通过项目建设,对贫困户进行搬迁安置。 几年来在博湖县本地区共解决了124户受灾农牧民的住房问题,县委、县人民政府为彻底解决灾民生产、生活问题,在博斯腾湖乡结合5000亩高标准节水灌溉项目安置了73户262名灾民,每户划拨宅基地1.5亩,每人划拨耕地7亩,并组织全县机关干部帮助他们种植红枣、葡萄和防护林带等,为使灾民在入冬之前搬进新居,县委、县人民政府千方百计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根据搬迁灾民的实际情况,每户灾民民政上解决建房补助金36.5万元,已拨付到位,但建房资金仍有缺口,为了妥善解决灾民的住房问题,使灾民早日有房住,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全社会各界人士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传统美德,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踊跃捐款。全县有84个单位、社会各界人士1649人共捐款28.9006万元,巴州七星建工集团双雄公司响应博湖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灾民安居工程项目的建设,在每户40平米的基础上,慷慨解囊,给每户灾民住户增加20平米,由原砖木结构增设钢筋圈梁和钢筋构造柱的抗震结构,仅此一项,便无偿投入40多万元;并在住房结构、使用功能和布局上更加合理,使73户博湖灾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多年来,博湖县切实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生活问题,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实现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宣传教育和利益引导的方式,广大的农牧民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了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创造条件,自发组织外出参与工程建设,利用冬闲时间,大量地采割芦苇、毛腊,编织蒲草帘子,增加收入,贴补家用。才乡赛村全部受灾被淹,作为蒙古族民族聚居村,为保持该村民族生活习惯,促进民族的进步繁荣,博湖县对该村48户农牧民实施了整体搬迁,为48户农牧民统一建房每户3间,并解决了供电问题,划拔每户耕地2亩、草场亩,解决了他们的生产、生活、住房等困难。蒙古族牧民党再流着热泪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要让儿子和孙子们记住社会主义大家庭好!各民族大团结好!”。与此同时,博湖县也非常关心少数民族困难户和五保户的生活、医疗、住房等困难,不断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对持有“老年证”的,在县域内可免费乘坐公交车;积极改善乡村敬老院的生活环境条件,博湖县查乡、塔乡敬老院,维吾尔族、回族五保老人多,为照顾好他们的生活,专门请了少数民族厨师和服务员,使他们吃上了可口的饭菜,同时为他们配备了电视机,使他们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享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针对查乡、塔乡敬老院建院早、年久失修,为使五保老人住上放心房,博湖县筹集资金20万元,对两个乡敬老院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敬老院下铺地板砖、上吊天花板,老人睡得是席梦思床,坐的是沙发,浴池、医疗室、娱乐室一应俱全。维吾尔族老人买合木提激动地泪流满面,抖颤着双手,哆嗦着嘴唇说道:“我老汉这辈子终于享福了,如今换掉了踏踏咪,睡上了席梦思,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2001年,乌兰乡乌图阿热勒村村民才茨高娃身患,身患巨大子宫肌瘤,丈夫因车祸身亡,孩子年幼,无钱医治,面临生命危险,县妇联得知情况后,发出倡议,为才茨高娃捐款治病达7000余元,县医院专门派出两名副院长和主治医生接才茨高娃入院,并为她成功做了手术,减免了费用。临出院,县妇联又给予了650元的营养费。本布图镇新布呼村特困户维吾尔族农民肉孜,一家三口,老两口都是残疾,女儿年幼,生活困难,住在两间五十年代建的土坯房内,房顶露天,墙壁倾斜裂缝已成危房,乡政府出资2.5万元为其盖上了新房,圆了肉孜老俩口多年建房的梦想。
博湖县是一个各民族杂居的地方,18个民族和睦相处,学互帮,各民族融合发展,共息共荣,农忙季节邻里乡亲不分民族,团结协作,走小集体大合作之路,你的西红柿红了,大家一起帮忙采摘,他的麦子熟了,你也要帮忙收割。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彼此都淡化了民族成份,建立起水乳交融的感情。各民族相互通婚联姻的例子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  近年来,全县已有23对男女不同民族喜结连理。查乡敦村原党支部书记那斯尔·托乎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妻子是汉族,在一大队教书,膝下有三个可爱的儿女,自己有小汽车和成群的牛羊,资产在四十万以上,家庭更加幸福,可算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小家庭,但他富了小家不忘大家,带领全村557户农牧民闯上了脱贫路,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了遍地民族团结之花。敦村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黑土地、土块房、吾码斯、玉米糊、包谷馕,四季不见农田忙,日头晒得懒洋洋,下完‘卡德’上寺堂(清真寺)”,这是敦都布村多年前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个不算偏远的民族村,背靠县城,97年全村的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他任村党支部书记以后,一头扎到群众当中引导农民以红色产业为“龙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业蕃茄种植,面对重重阻力,他从自家拿出3200元统一购种子、化肥、地膜,在三五组进行工业蕃茄模式栽培示范,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团员50余人,起早贪黑,精心管理。当年敦都布呼村三五组推广工业蕃茄1500余亩。到了年底群众做梦也没有想到,西红柿真圆了群众脱贫梦,三组、五组户均增收1.5万元,村民人均增收540多元,全组有34户盖上了新砖房,17户农民购买了四轮拖拉机。村民真正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第二年,全村工业蕃茄发展到6000余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00多元增加到2216元。“红玛瑙”给敦都布呼村打开了致富之门,同时也开启了一扇智慧之窗。他带领全村村民种大棚、种西瓜、搞牛羊育肥,在全县率先引进了产羔率较高的小尾寒羊,发展了火鸡养殖、搞起了农产品深加工,使村里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到目前全村牛羊育肥户100余户,大棚60余户,奶牛养殖户42户,火鸡养殖户100余户,全村人均副业收入达到400多元。2001年4月份,特大暴风加寒流袭来,地膜被扯得乱七八糟,村里100多亩拱棚被毁,2000余亩西红柿受灾严重。为组织干部群众积极开展抗灾自救,致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他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组织村民争分夺秒地补种,一棵苗一棵苗的落实,一株一株的浇水,直到全部补种完毕,这一年,平均亩产达7.5吨,群众激动地说:“还是人比“胡达”老道,这多亏了那书记,跟他走没错”。他把一个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的村带上了人均收入2600元的致富路。
三、认真贯彻党的统战、民族和宗教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在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过程中,博湖县坚持把其作为加强民族团结重要保证来认识,主要抓了这样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2004年全县共有干部 3131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247名,占干部总数39.8%;妇女干部1681人,占干部总数的53.7%;担任科级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职务的88人,占科级干部总数的29.3 %;乡科级少数民族领导干部22人,占乡科级干部总数的31.4 %;村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81人,占村干部总数的44.8 %。同时,博湖县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聘评上给予倾斜,充分保证时间、经费、设备、车辆,县委、县人民政府安排科研推广项目,选用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的项目组,并给予优先方便。在学习生活上优先照顾,尽可能安排必要的脱产学习或参观考察,五年来共有4900余人次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参加了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实行了现有中高级汉族专业技术人员与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结对子”传帮带,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成为能够独立工作并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人才。加大乡镇和农业第一线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在卫生、农业、畜牧、教育行业造就一大批中青年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多年来,他们送出培训的干部多达3200余人 ,其中少数民族干部 1200余人。随着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智力结构 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2123人,其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919名,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3.2%。
博湖县现有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364人,其中少数民族218人,少数民族就业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妥善解决此问题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博湖县民族团结工作。按国家政策规定,1998年以后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办法工作,国家不实行计划分配。博湖县对1998年以前入学的国家任务招生全部进行了安置。1998年开始共安置大中专毕业生521人,其中少数民族263人。对于大中专毕业生中的少数民族,每次举办公开招考时都明确规定,必须录取一定比例少数民族,按少数民族考生报名人数所占比例录取。按照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博湖县开展了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兵团就业工作,截止目前共有15名大中专毕业生到兵团就业,其中少数民族13人。博湖县现有下岗失业人员280人,其中少数民族106人,占总数的38%。对此,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办理《再就业优惠证》,让少数民族下岗失业人员充分享受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通过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可以在三年内减免税费,并给予最高限额2万元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免费培训和免费职业介绍,博湖县共为城镇失业人员办理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94本,其中少数民族办理《再就业优惠证》40人。通过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促进少数民族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促进少数民族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博湖县对其采取举办就业指导培训班和岗前技术培训班、就业技能培训班,对少数民族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增加其就业技能,1998年截止到现在博湖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6期,培训1264人次,其中少数民族下岗失业人员670人次。加强了就业和再就业基地建设,博湖县确定的5个就业和再就业基地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8人,其中少数民族32人。此外,博湖县还采取了政府购买岗位安置失业人员,同时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工作,通过职业介绍,1998年开始博湖县共输出劳务工2494人,其中少数民族劳务工617人。在用人单位招工审批招工简章时,规定少数民族必须占一定的比例,否则不予审批。从2000年起县政府陆续购买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共安置少数民族72人,特别是2003年,县政府出资50----60万元,购买了100个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其中安置少数民族54人。
二是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多年来,博湖县各乡镇都建立了宗教管理小组,对正当的宗教活动他们予以保护。对不正当的宗教活动及时进行批评制止和严厉打击,对宗教人士,则注意做好团结教育工作。各单位通过办班学习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材料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