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战略协同的方法整合新闻资源
从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发端至今,我国的报业集团已达40余家。通过发展集约化经营,许多报业集团卓有成效地整合了资产、财务、广告、发行、印务、物业、物资等资源。但是,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却不尽理想。事实上,新闻资源才是所有资源中最为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整合新闻资源,提高新闻资源利用率,是报业集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强化品牌意识 整合新闻资源——突破新闻内容同质化
随着目前报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媒体竞争已经开始进入品牌时代。在价格战之后,各报纷纷张扬自己的品牌特色,使报纸不管是在内容定位还是经营策略上都和其它报纸形成明显差异,以求在竞争白热化的媒体市场中为自己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实际情形如何呢?翻开当今的报纸,看到的却是各报内容大同小异,缺少特色,缺乏原创性,轻易就可以看到从标题到内容以及结构完全一致的新闻。新闻内容同质化已经成为阻碍新闻媒体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了避免新闻同质化,一些比较成熟的报纸,开始尝试进行品牌定位。用战略协同的方法来整合新闻资源。例如:北京日报将自身定位为面向高端读者群的主流报纸。南方周末将自己的目标受众定位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力求树立一个“深入成就深度”、“与全国读者分享智慧”的报纸品牌形象。新快报将报纸定位为“中产阶级的报纸”,希望树立“新锐、新知、新见”的精英形象。然而,完成品牌定位仅仅是第一步。品牌特色是要通过每天在报纸上刊出的内容体现的。于是,如何在当前新闻资源日趋相同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风格,创造差异化优势,成了摆在每张报纸面前的严峻挑战。众所周知,今天的新闻作品不仅是记者个人文风、个性、个人兴趣的产物,而是从媒介定位到选题、策划直至采访、编辑整个生产流程的产品。要让新闻产品具有鲜明的特色,必须在每个环节强化品牌意识,使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媒介整体定位。
首先,要根据独特的品牌定位进行新闻取舍。每家媒体因其读者定位、编辑思想、版面风格、报道特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品牌特色。例如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就是侧重报道与青年群体密切相关的新闻。各地都市报也要强化各自的地域特色。再如,同是北京的报纸,北京日报作为北京市委党报,讲求的是新闻的权威性、严肃性,有些家长里短的社会新闻就不合适刊登在上面。而京华时报的定位是“北京人的都市报”,因此,该报大多刊登的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的话题,此外,注意用短小的新闻事实说话,也成为其明显的特点。
其次,是要根据媒体特色树立独特的报道角度和风格。主流的新闻永远是接近的。然而,对于媒体而言,关键是在报道中树立不同的角度和风格,在趋同当中求异,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如目前最大的两份财经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前者提出的口号是“新闻创造价值”,坚持走政经新闻的路线。例如该报曾针对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报道,像问责食品安全、八部委联手食品安全监管风暴、传统名优产品的“监管门”等,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后者在2001年4月创刊伊始,就提出“理性、建设性”的品牌概念,旨在用理性的思维剖析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并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提取最核心的思想,提出最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相对于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政治味淡多了,而且,报纸侧重强调“以工业标准建设商业文明”,不冲动,不浮躁。它的报道偏重前瞻独到的观点、深刻犀利的分析,在介绍背景的基础上发现新闻的意义,延伸新闻的影响。在行文风格上,两报也有明显的区别。21世纪经济报道以平缓叙事见长,采取一种叙述性、散文化的写作方式。经济观察报强于论述。两报虽然同属财经报纸,但报道的风格和角度截然不同,即使不看报头,读者也不会把这两份报纸混淆。
最后,要根据报纸品牌定位,编辑在再加工、再创造上下工夫。品牌最宝贵的特质之一就是与其它品牌之间的差异性。要避免同质化,做出自己的特色,不仅要把握好选稿关、报道关,而且要把握好编辑关。这其中也就需要用到战略协同的方法。一方面,很多新闻尤其是国际新闻,由于媒体条件限制,无法进行采访。特别是一些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更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连续不断发稿,纸质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只能将其作为在加工、再创造的原始素材,通过分析、综合、改写、拟题等新闻手段,根据报纸的编辑意图和版面需求情况,进行重新加工创造,使其尽可能具有与众不同的视角、见解和内容。譬如,只抽取新闻性最强的内容或与本地贴近的部分予以刊发,重新制作标题,使其成为本报独有的、带有本报烙印的时事新闻报道。对新华社播发的全国各地具有相同或相近内容的图片、稿件,可根据宣传形势的需要,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集中编辑处理,以突出编辑意图,来强化宣传效果。
新闻资源的增值——资源开发的价值提升策略
新闻资源的增值是对新闻资源的潜在价值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从而使价值获得提升的开发策略。新闻资源的增值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新闻信息资源的增值,大体上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产品链”模式使新闻资源获得增值;二是以“共享”模式使新闻资源获得增值。
“产品链”模式的增值大多在媒介集团化层面上运行,它与新闻资源的整合密不可分。媒介集团中产品链的建构,本质上是对资源开发的综合性、连续性的一种操作,这种操作能够实现资源增值的奥秘在于它使新闻资源的潜在价值通过多轮开发,获得多项成果,从而成倍地提升了资源的可使用价值。如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后,新华通讯社利用自己强大的国际采访力量及时而全面地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了采集编辑,以通讯社新闻稿、新闻音像报道、新闻图片等对新闻资源进行了第一轮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利用的价值在于出售通讯社的信息产品;新华社的社办报刊利用通讯社的有利条件,在前方记者的配合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了更具有深度和个性的报道,这是对新闻信息资源的第二轮开发利用;紧接着,新华出版社对这些新闻报道成果进行了第三轮的开发,编辑出版了一些反映与分析这一事件的书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媒介集团化层面上的“产品链”模式对资源增值的实际收效。
“共享”模式的增值可以在媒介集团化的层面上操作,也可以在不同集团甚至不同媒介之间实现。如一些重大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媒介联动”现象就是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资源的共享性的操作,当然,这种操作实现的增值不是以“产品链”的递进式的加工整合完成的,而是以统一时间内多样化产品平铺式的加工整合完成的。比如北京青年报在韩日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与31国权威媒体交换稿件,第一时间采用全球重要体育评论和报道,就是一种稿件资源的增值,因为这种操作使这些新闻稿件的读者群得到了扩展,稿件的阅读率得到了提升。 太原日报 平原
强化品牌意识 整合新闻资源——突破新闻内容同质化
随着目前报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媒体竞争已经开始进入品牌时代。在价格战之后,各报纷纷张扬自己的品牌特色,使报纸不管是在内容定位还是经营策略上都和其它报纸形成明显差异,以求在竞争白热化的媒体市场中为自己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实际情形如何呢?翻开当今的报纸,看到的却是各报内容大同小异,缺少特色,缺乏原创性,轻易就可以看到从标题到内容以及结构完全一致的新闻。新闻内容同质化已经成为阻碍新闻媒体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了避免新闻同质化,一些比较成熟的报纸,开始尝试进行品牌定位。用战略协同的方法来整合新闻资源。例如:北京日报将自身定位为面向高端读者群的主流报纸。南方周末将自己的目标受众定位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力求树立一个“深入成就深度”、“与全国读者分享智慧”的报纸品牌形象。新快报将报纸定位为“中产阶级的报纸”,希望树立“新锐、新知、新见”的精英形象。然而,完成品牌定位仅仅是第一步。品牌特色是要通过每天在报纸上刊出的内容体现的。于是,如何在当前新闻资源日趋相同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风格,创造差异化优势,成了摆在每张报纸面前的严峻挑战。众所周知,今天的新闻作品不仅是记者个人文风、个性、个人兴趣的产物,而是从媒介定位到选题、策划直至采访、编辑整个生产流程的产品。要让新闻产品具有鲜明的特色,必须在每个环节强化品牌意识,使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媒介整体定位。
首先,要根据独特的品牌定位进行新闻取舍。每家媒体因其读者定位、编辑思想、版面风格、报道特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品牌特色。例如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就是侧重报道与青年群体密切相关的新闻。各地都市报也要强化各自的地域特色。再如,同是北京的报纸,北京日报作为北京市委党报,讲求的是新闻的权威性、严肃性,有些家长里短的社会新闻就不合适刊登在上面。而京华时报的定位是“北京人的都市报”,因此,该报大多刊登的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的话题,此外,注意用短小的新闻事实说话,也成为其明显的特点。
其次,是要根据媒体特色树立独特的报道角度和风格。主流的新闻永远是接近的。然而,对于媒体而言,关键是在报道中树立不同的角度和风格,在趋同当中求异,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如目前最大的两份财经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前者提出的口号是“新闻创造价值”,坚持走政经新闻的路线。例如该报曾针对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报道,像问责食品安全、八部委联手食品安全监管风暴、传统名优产品的“监管门”等,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后者在2001年4月创刊伊始,就提出“理性、建设性”的品牌概念,旨在用理性的思维剖析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并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提取最核心的思想,提出最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相对于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政治味淡多了,而且,报纸侧重强调“以工业标准建设商业文明”,不冲动,不浮躁。它的报道偏重前瞻独到的观点、深刻犀利的分析,在介绍背景的基础上发现新闻的意义,延伸新闻的影响。在行文风格上,两报也有明显的区别。21世纪经济报道以平缓叙事见长,采取一种叙述性、散文化的写作方式。经济观察报强于论述。两报虽然同属财经报纸,但报道的风格和角度截然不同,即使不看报头,读者也不会把这两份报纸混淆。
最后,要根据报纸品牌定位,编辑在再加工、再创造上下工夫。品牌最宝贵的特质之一就是与其它品牌之间的差异性。要避免同质化,做出自己的特色,不仅要把握好选稿关、报道关,而且要把握好编辑关。这其中也就需要用到战略协同的方法。一方面,很多新闻尤其是国际新闻,由于媒体条件限制,无法进行采访。特别是一些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更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连续不断发稿,纸质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只能将其作为在加工、再创造的原始素材,通过分析、综合、改写、拟题等新闻手段,根据报纸的编辑意图和版面需求情况,进行重新加工创造,使其尽可能具有与众不同的视角、见解和内容。譬如,只抽取新闻性最强的内容或与本地贴近的部分予以刊发,重新制作标题,使其成为本报独有的、带有本报烙印的时事新闻报道。对新华社播发的全国各地具有相同或相近内容的图片、稿件,可根据宣传形势的需要,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集中编辑处理,以突出编辑意图,来强化宣传效果。
新闻资源的增值——资源开发的价值提升策略
新闻资源的增值是对新闻资源的潜在价值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从而使价值获得提升的开发策略。新闻资源的增值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新闻信息资源的增值,大体上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产品链”模式使新闻资源获得增值;二是以“共享”模式使新闻资源获得增值。
“产品链”模式的增值大多在媒介集团化层面上运行,它与新闻资源的整合密不可分。媒介集团中产品链的建构,本质上是对资源开发的综合性、连续性的一种操作,这种操作能够实现资源增值的奥秘在于它使新闻资源的潜在价值通过多轮开发,获得多项成果,从而成倍地提升了资源的可使用价值。如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后,新华通讯社利用自己强大的国际采访力量及时而全面地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了采集编辑,以通讯社新闻稿、新闻音像报道、新闻图片等对新闻资源进行了第一轮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利用的价值在于出售通讯社的信息产品;新华社的社办报刊利用通讯社的有利条件,在前方记者的配合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了更具有深度和个性的报道,这是对新闻信息资源的第二轮开发利用;紧接着,新华出版社对这些新闻报道成果进行了第三轮的开发,编辑出版了一些反映与分析这一事件的书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媒介集团化层面上的“产品链”模式对资源增值的实际收效。
“共享”模式的增值可以在媒介集团化的层面上操作,也可以在不同集团甚至不同媒介之间实现。如一些重大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媒介联动”现象就是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资源的共享性的操作,当然,这种操作实现的增值不是以“产品链”的递进式的加工整合完成的,而是以统一时间内多样化产品平铺式的加工整合完成的。比如北京青年报在韩日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与31国权威媒体交换稿件,第一时间采用全球重要体育评论和报道,就是一种稿件资源的增值,因为这种操作使这些新闻稿件的读者群得到了扩展,稿件的阅读率得到了提升。 太原日报 平原
用战略协同的方法整合新闻资源
点击下载
上一篇:浅谈我国城市排水现状及发展下一篇:编“青春感觉”专版的一些感想
本文2012-01-08 09:57:23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289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