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深山古刹白佛堂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2-01-08浏览:2543下载248次收藏
2001年9月,我们与定襄县文物旅游管理中心的王维东、樊俊彪、王哲中同志一道去著名古刹白佛堂勘察,早7时从河边民俗馆乘车至李家庄乡继成村,由白佛堂文物保护员梁秀云同志带领前往。现将勘察情况报告于下:
历史沿革
白佛堂坐落在定襄县李家庄乡继成村南约10公里的五仙山石罅中,地理坐标东经92度、北纬66度、海拔1632米。五仙山属太行山脉,自太原天龙山、忻定盆地系舟山蜿蜒而来。白佛堂四周,林木葱翠,峰岭峥嵘,叠翠无穷,若立屏障。
据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五仙山白佛堂开凿石殿记》载:“古曰福田寺,自宋宣和间,有造碧玉像者,因名为白佛堂也。”可见宋宣和年前此处已有古寺名福田寺。白佛堂则始于宋宣和年间,至今名未更。以后“金泰和甲子”(1204年)相继修葺:自明朝初年“因兵燹之后,炜烬无余,惟存古碣故基而矣。”至“弘治岁,有水泉庵德士明显,兼持擎理,竖以正殿塑文殊、五龙像焉。左个建玄武护,伽蓝神架之,以禅室厨寮佥,然而轮奂者矣。”经此次修建,白佛堂香火旺盛,远近闻名。“嘉靖十四年”白佛堂主持如秀禅师,因“非志於道者,罔能栖其心也”,“游宦之徒,羁束列名,罕能陡其境道”,“欲为经(修)葺。”他总结了“兵燹” 、“摧毁” 的教训,提出“岩之上凿一广殿,岂不与乾坤并久者耶。”此构思提出后,得到众善士的支持,当年破石兴工开凿石窟,“迄嘉靖廿有二年癸卯春,历九载,始告成,十殿三间,深广各得其三十余尺。”总共支出“白金三百两”。以后“乾隆十八年”,“嘉庆十三年” 、民国初年相继修葺,至今基本保存完好。
现状概述
白佛堂坐北朝南,依山凿窟,开凿于“嘉靖十四年”,竣工在“嘉靖廿有二年癸卯春,历九载。”整座石窟摹拟木结构佛殿雕凿,面三间,当心间宽316厘米,两次间各宽327厘米,前设廊,平柱雕蟠龙,角柱抹棱小八角。柱上制栏额、普柏枋、云形雀替,柱底莲瓣柱础。斗拱五铺作,计心造,单瓣云耍头。补间斗拱每间一朵同柱头斗拱。拱眼壁雕小坐佛。顶雕椽、飞、勾头、滴水、脊、兽。廊柱与檐柱之间,雕搭牵相联。檐柱间每间置木制六抹头隔扇四扇。殿内通面宽970厘米,通进深480厘米,殿中“当阳镌造千叶宝莲玉像一尊”,阿弥陀佛结伽趺端坐在117厘米的莲蒂之上,莲蒂周雕四层莲瓣,每瓣雕佛一尊,莲蒂底为覆莲,周为水波纹。阿弥陀佛两手作法界定印置于腹前放于腿部,身披通肩下垂式袈裟,作阶段状垂于莲蒂之下,内衣褶于腰际系带垂下,胸部袒露。面颊丰满,两耳垂肩,头顶肉髻,面如满月。前有分立左右的两尊协侍菩萨和韦陀像,属近代塑泥像。
殿内东、西、北三面,依山体凿佛台,前有壶门,内阴刻纹饰,上依山体雕佛龛内供十二缘觉。东、西两壁前方,西雕一官人像,东雕一妇人像,疑为凿石殿施主。阿弥陀佛位于窟中央偏后,像前空间较大,是洞窟的主室部分,造像左右后面留出空间,形成甬道,使拜佛者可绕佛礼拜。后壁依山体雕“僧人半掩门”,是吸取了始于唐、盛行于宋金的“妇人半掩门”题材。僧人身披通肩袈裟,手提壶,正欲由门内走出,一脚在里,一脚踏外,给人以有后室之感。
室内四角雕类似角梁直挑叠涩式藻井,藻井作斗八式,向上凸起叠涩四层,顶部中间雕八卦图。由上往下第一层雕小佛像35尊,第二层雕53尊,第三层16尊,第四层雕四铺作斗拱,拱眼壁各雕佛一尊。上述共计雕小佛像104尊,故白佛堂亦名“百佛堂”。
上述所有石造像均贴金,“周列五十三佛,三十五佛,俱严以金碧,饰以纽舻,璨耀辉煌,慑人心目。凡于瞻礼之者,摩不警嘅,慑心启幕而矣。”
观音殿位于寺院西,面三间,硬山顶,前设廊,内供南海观音、送子观音、太上老君,属近年新建。
东配龙宫殿,面三间,硬山顶,前设廊。内供龙母、大龙王、二龙王、三龙王、四龙王、五龙王、风神、雨神、雷公神等13尊木雕神像。历史上每逢久旱无雨这些神像多被山下诸村请出祈雨。
东配殿北侧有关帝庙,面三间,硬山顶,前设廊。内供关帝圣像,侍立关平,周仓,殿内有《三国演义》连环壁画28幅,均沥粉贴金。梁题:“大清嘉庆十三年重建。”
关帝庙东侧有钟楼,悬挂“大清乾隆十八年”大铁钟一口。钟楼下为门道,由此进入一个大溶洞。洞深处四壁有泉水,甘之如饴,洞口供石雕文殊像。
白佛堂院中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两棵柏树,枝叶茂盛。依据树轮,这三棵树疑为宋宣和年间栽植。
僧寮房三间,一堂两屋,建于寺院西侧。由僧寮房平行往西有一天然大石罅,阔大异常,幽邃雅致,残存痕迹表明石罅内原有神像等建筑。
几点管见
1.白佛堂始创年代不详。据明嘉靖二十二年《五仙山白佛堂开凿石殿记》载:“古曰福田寺,自宋宣和间,有造碧玉像者,因名为白佛堂也。”又载:“金泰和甲子,有僧悟真重新堂宇,完整三教圣贤。”金泰和甲子{1204年}将释、道、儒集于一寺侍奉,这是较早的三教归一资料,弥足珍贵。
2.《五仙山白佛堂开凿石殿记》载:“洞石之罅,灵泉洧滴,有取一勺之水,亦能救旱。山水环会,实五仙灵瑞所钟之境也”,“弘治岁,……正殿塑文殊、五龙像焉”。说明白佛堂最晚在明弘治间,每遇旱情则有远近乡村上山祈雨,亦是祈雨风俗不可多得的资料。
3 .上述碑文又载:“嘉靖十四年”,白佛堂主持如秀禅师“欲为经(修)葺”,这里记载的是现存石殿的凿建时间,即明嘉靖十四至二十二年(1535年--1543年)。
4.根据白佛堂供奉阿弥陀佛,该寺应属佛教净土宗教派。净土宗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故名净土宗。宋代以后,净土信仰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对中国佛教、文化、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又从中国传到东南亚各国,至今对这些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影响。白佛堂主像为阿弥陀佛。按照经典所载:"周围有流泉浴池,池中有七宝莲花,池边有七宝树环绕。"白佛堂正是照此雕造。
5.凿造石窟寺源于印度,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到元、明时期石窟寺处于尾声阶段。明嘉靖年间在中国还出现过一个兴造石窟寺的小高潮,但凿造规模远不及过去,这时凿造石窟寺的功德主基本属于中、下层统治者和庶民百姓。白佛堂石窟寺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凿造的,它作为嘉靖年间凿造的石窟寺,就全国而言,其规模是相当可观的。这种雕造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17世纪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具有前朝各代石窟寺所不能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我国晚期石窟寺艺术的代表作。
6.中国石窟寺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沉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白佛堂石窟寺以其规模较大,保存较好和鲜明的民族性、世俗化而异军突起。它与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等石窟寺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石窟寺艺术史。
7.白佛堂石窟寺布局构图严谨,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在立体造型雕技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对不同造像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情。在选题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处处反映出世俗信仰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自然的巧妙结合。在表现上,突破了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了创造性发展,神像人化,人像神化,人神合一,极富中国特色。不愧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灿烂明珠,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的王牌。
忻州市博物馆 忻州市文物管理处  张永正 李隽 李有成

深山古刹白佛堂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