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教学新活力
改革试点专业的课程改革在观念、内容、目标、方法、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是一场公安基础教育领域的最为深刻的变革。在推进教学改革的探讨中,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主渠道是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教学的新活力。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是在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这些能力的形成,他们人生的轨迹也将发生变化,并可能改变他们一生。在此,我就教学过程中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教学新活力”这一问题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构建民主的课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每一位老师一直在追求的。我认为“课堂世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促进,共同成长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感到工作是快乐的,才会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工作,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使每一节课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使课堂充分体现课程的理念,体现人性化、个别化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实行分层次因材施教。而学习能力的差异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的学生完成同一教学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差异,与同一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力差异。另一方面是优生与中差生在解答问题时,在收集、加工、保持信息等三个基本阶段的心理活动中确实存在极大差异。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获取思想、形成能力的过程、速度、效率与结果都会有差异,最终表现在学习水平的差异性和多层性。经验告诉我们,搞“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所以应根据学生个性的特点“对症下药”。尽量发挥他们各己的优点,并不断改进缺点。着重体现以下两个方法:
(1)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如把可动操作的内容改编成带领学生去实践部门观摩及实训,教师案例分析内容转换成学生自己分析。这样就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个体的认知积累,使每位学生都得到自主发现、发展、丰富、提高。这样通过各种实训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实训中建构知识。在课堂上还应把学生视为朋友,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同时,教师也是课堂的参与者,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这种活泼的课堂上学习与求知,学习就不那么乏味了,自然也不感到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2)学习指导要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必须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现代教学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中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为了改变教师的角色的转变,摆正位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不但尊重每一位学生,还常常唤醒、鼓舞每一位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和调查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老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不仅教学内容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找到一条自己的学习之路。把教学的重心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方法、思路的引导和情感、态度的养成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观察、判断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上,在技术、资料以及信心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支持。
二、合作学习要注重有效性
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培养学生有人与人之间交往、交流、合作的愿望,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如果缺乏对合作学习这种精神实质的把握以及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一味追求外在的形式,这种合作学习就未必是有效的。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让学生有合作的愿望和合作的内在动机,因为合作小组不是培养小老师的组织,更不是个人表现的舞台,它应该是小组成员为完成共同任务而组成的学习体,要重视小组成员的组成,根据不同性质的任务灵活调整小组成员的组合,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分工,每人都要有责任,然后在个人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加工,从而促进小组内人员的沟通,建立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培养学生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从而实现共同提高。其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任务布置,教师在课堂上尽量提供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研究,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思维。而不是为了追求学生参与度,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让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目了然的问题充斥其中,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另外,合作学习是旨在通过小组讨论,达到互相启发,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它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参与讨论,参与研究,是要以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的,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开展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先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比如,分析一起典型案例时,先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这方面的知识,再自由组合小组成员,然后展开分析讨论,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不同认识等方面分析研究,其效果比预想的好很多。
三、探究性学习要突出问题性
有些老师问题意识淡薄,学生质疑问题能力也相对薄弱,原因可能有多种,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与没有正确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关;课堂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所以老师设计问题肤浅,没有思维容量,学生不需要动脑就可以问答,学生变成了配合教师上课的工具。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探究式学习的能力,由原来的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了解学生了解什么、学会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构建变“死”为“活”,由封闭走向开放,探索和构建课内,课外结合的途径。在课堂上,以学生“不怕学生问住”为原则。我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问题越难回答,越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作为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出难题”所产生的积极心理进行思维训练。要鼓励学生树立超越老师的志向。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因而老师本身所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希望学生能够超越老师。如果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难住了老师,说明学生的思维已有了进一步提高,已有了自己的独立特性和创新性。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促进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杜晓燕
一、构建民主的课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每一位老师一直在追求的。我认为“课堂世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促进,共同成长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感到工作是快乐的,才会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工作,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使每一节课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使课堂充分体现课程的理念,体现人性化、个别化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实行分层次因材施教。而学习能力的差异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的学生完成同一教学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差异,与同一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力差异。另一方面是优生与中差生在解答问题时,在收集、加工、保持信息等三个基本阶段的心理活动中确实存在极大差异。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获取思想、形成能力的过程、速度、效率与结果都会有差异,最终表现在学习水平的差异性和多层性。经验告诉我们,搞“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所以应根据学生个性的特点“对症下药”。尽量发挥他们各己的优点,并不断改进缺点。着重体现以下两个方法:
(1)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如把可动操作的内容改编成带领学生去实践部门观摩及实训,教师案例分析内容转换成学生自己分析。这样就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个体的认知积累,使每位学生都得到自主发现、发展、丰富、提高。这样通过各种实训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实训中建构知识。在课堂上还应把学生视为朋友,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同时,教师也是课堂的参与者,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这种活泼的课堂上学习与求知,学习就不那么乏味了,自然也不感到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2)学习指导要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必须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现代教学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中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为了改变教师的角色的转变,摆正位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不但尊重每一位学生,还常常唤醒、鼓舞每一位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和调查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老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不仅教学内容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找到一条自己的学习之路。把教学的重心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方法、思路的引导和情感、态度的养成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观察、判断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上,在技术、资料以及信心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支持。
二、合作学习要注重有效性
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培养学生有人与人之间交往、交流、合作的愿望,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如果缺乏对合作学习这种精神实质的把握以及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一味追求外在的形式,这种合作学习就未必是有效的。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让学生有合作的愿望和合作的内在动机,因为合作小组不是培养小老师的组织,更不是个人表现的舞台,它应该是小组成员为完成共同任务而组成的学习体,要重视小组成员的组成,根据不同性质的任务灵活调整小组成员的组合,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分工,每人都要有责任,然后在个人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加工,从而促进小组内人员的沟通,建立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培养学生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从而实现共同提高。其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任务布置,教师在课堂上尽量提供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研究,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思维。而不是为了追求学生参与度,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让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目了然的问题充斥其中,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另外,合作学习是旨在通过小组讨论,达到互相启发,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它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参与讨论,参与研究,是要以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的,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开展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先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比如,分析一起典型案例时,先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这方面的知识,再自由组合小组成员,然后展开分析讨论,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不同认识等方面分析研究,其效果比预想的好很多。
三、探究性学习要突出问题性
有些老师问题意识淡薄,学生质疑问题能力也相对薄弱,原因可能有多种,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与没有正确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关;课堂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所以老师设计问题肤浅,没有思维容量,学生不需要动脑就可以问答,学生变成了配合教师上课的工具。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探究式学习的能力,由原来的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了解学生了解什么、学会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构建变“死”为“活”,由封闭走向开放,探索和构建课内,课外结合的途径。在课堂上,以学生“不怕学生问住”为原则。我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问题越难回答,越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作为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出难题”所产生的积极心理进行思维训练。要鼓励学生树立超越老师的志向。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因而老师本身所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希望学生能够超越老师。如果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难住了老师,说明学生的思维已有了进一步提高,已有了自己的独立特性和创新性。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促进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杜晓燕
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教学新活力
点击下载
上一篇: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下一篇: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重点
本文2012-01-08 09:55:13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270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