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药物残留的原因与控制对策
水产品药物残留是指水生动、植物种养殖生产过程中,为防病、治病而使用的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积累或代谢不完全而仍存在的药物及中间体。此外,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还能与内源大分子共价结合,形成结合残留,它们对动物具有潜在的毒性作用。现在,药物残留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有关药物残留引起各种急、慢性中毒和影响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报道越来越多。药物残留不仅可以直接对人体产生各种急、慢性毒性作用,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还可以通过环境和食物链的作用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并影响我国养殖业自身的发展。
1.水产养殖用药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水产养殖对象品种很多,从甲壳类到爬行类共百余种,但重点养殖对象却只有20种左右。可能导致药物残留的都是那些价格相应较高,发病率较高,为了控制疾病发生而用药强度较大的一些品种。因为渔药来源广泛、生产简便、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疗效明显,是防治水产动物病害的首选途径,尤其对控制细菌性疾病,有较独特的效果。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渔药主要有消毒剂、驱杀虫剂、水质(底质)改良剂、抗菌药、中草药5大类。以产量估算,其中消毒剂约占35%,抗菌药、中草药以及其它类渔药只占20%左右;以产值估算,消毒剂约占30%,驱杀虫剂、水质(底质)改良剂分别约占20%,其它渔药占30%左右。消毒剂的原料大部分是一些化学物质。消毒剂可无选择地杀灭水体中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以及某些细菌的芽孢,但均会对水产动物产生一定的刺激,对环境造成一些不利影响。驱杀虫渔药一般具有较广的杀虫谱,对寄生于水产动物体表或体内的中华鳋、锚头鳋、鱼鲺以及水中的松藻虫、水蜈蚣等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由于人们认识到水质和底质的优良对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水质 (底质)改良渔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这类渔药除了一些化学物质外(如沸石、过氧化钙等),较大部分是一些微生态制剂。抗菌类渔药是用来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一类药物,它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目前抗菌类渔药面临着产生负面效应、可能导致在水产品中的残留以及耐药性等问题。
2 .发生水产品药物残留的原因
滥用渔药,很多养殖生产者无病不设防,有病滥用药,盲目增加用药量及使用禁用药物。如氯霉素、呋喃唑酮、孔雀石绿、各种汞制剂等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渔药,而有的地方仍然在经营和使用,对水产品的质量危害极大。不遵守休药期规定,目前,我国很多水产药物缺乏明确的休药期规定,有些养殖生产者对休药期意识不强,产品上市前仍随便使用药物,这也是造成产品药物残留的重要原因。投喂含药量超标的饲料,有些养殖生产者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就加入抗生素、促生长剂,长期投喂这样的饲料就会造成药物残留。养殖水域受药物污染,在受药物污染的水域内进行养殖,必然会导致水产品体内形成药物残留。
3 .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危害性
水产品药物残留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一般来说,水产品的药物残留通常很低,大部分不会导致对人体的急性毒性作用,而往往会被忽视。孰不知,如果长期摄食低剂量药物残留的水产品而在人体内慢慢蓄积,将会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
(1)毒性作用。水产品中药物残留水平通常都很低,除极少数能发生急性中毒外,绝大多数药物残留,在人类长期摄入这种水产品后,药物会不断在体内蓄积,当浓度达到一定量时,通常就会对人体产生慢性、蓄积毒性作用,如磺胺类可引起肾脏损害,特别是乙酰化磺胺在酸性尿中溶解度降低,析出结晶后损害肾脏。
(2)产生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有些药物具有抗原性,当这些药物残留于水产品被人摄入后,能使部分敏感人群致敏,刺激机体形成抗体,当再接触这些药物或用于治疗时,这些药物就会与抗体结合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引起休克,短时期内出现血压降低、皮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如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及某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
(3)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由于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残留,并通过有药残的水产品在体内诱导某些耐药性菌株的产生,给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耐药菌株感染往往会延误正常的治疗过程。
(4)“三致”作用某些药物或天然物的残留极易对人类和动物产生致癌、致突变及致畸作用。如孔雀石绿是水产育苗中经常使用的化学药品,但却是种强致癌物,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禁止作用。
(5)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长期滥用药物导致的药物残留会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或转移,使部分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此外耐药性质粒又可在人和动物的细菌中相互传播,对人类也构成潜在威胁。
4.残留检测分析方法
残留分析首先是将有害物质从水产品中提取、分离出来,然后利用仪器设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目前水产品中药物残留检测分析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谱法、免疫法和联用技术等。
总的说来,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建立起来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试样预处理简单,分析时间短,使用方便,在大规模筛选检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国际上公认的定量确认方法仍是理化分析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联用技术)。
5.水产品药物残留的控制
①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药物是在疾病发生的情况下不得已才使用的,如果预防工作做到位,疾病可能不发生。生产上可以更多地从健康养殖角度来考虑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少用或不用药物。
②科学用药。治疗疾病应对症下药,不同的疾病,所用药物不一样,不可盲目用药。生产上应对疾病作明确诊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③严格遵守休药期制度。药品在水生动物机体内代谢排泄有一定的期间,不同药物有不同代谢期,在捕捞上市前的休药期内,应停止使用药物,不可因市场供求或别的原因不得已将刚使用过药物的商品水生动物上市销售,以保证水生动物的药物残留量降到规定指标内,避免药物残留危害人类健康。
太原市水产品检疫检验站 史兰琴
1.水产养殖用药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水产养殖对象品种很多,从甲壳类到爬行类共百余种,但重点养殖对象却只有20种左右。可能导致药物残留的都是那些价格相应较高,发病率较高,为了控制疾病发生而用药强度较大的一些品种。因为渔药来源广泛、生产简便、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疗效明显,是防治水产动物病害的首选途径,尤其对控制细菌性疾病,有较独特的效果。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渔药主要有消毒剂、驱杀虫剂、水质(底质)改良剂、抗菌药、中草药5大类。以产量估算,其中消毒剂约占35%,抗菌药、中草药以及其它类渔药只占20%左右;以产值估算,消毒剂约占30%,驱杀虫剂、水质(底质)改良剂分别约占20%,其它渔药占30%左右。消毒剂的原料大部分是一些化学物质。消毒剂可无选择地杀灭水体中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以及某些细菌的芽孢,但均会对水产动物产生一定的刺激,对环境造成一些不利影响。驱杀虫渔药一般具有较广的杀虫谱,对寄生于水产动物体表或体内的中华鳋、锚头鳋、鱼鲺以及水中的松藻虫、水蜈蚣等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由于人们认识到水质和底质的优良对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水质 (底质)改良渔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这类渔药除了一些化学物质外(如沸石、过氧化钙等),较大部分是一些微生态制剂。抗菌类渔药是用来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一类药物,它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目前抗菌类渔药面临着产生负面效应、可能导致在水产品中的残留以及耐药性等问题。
2 .发生水产品药物残留的原因
滥用渔药,很多养殖生产者无病不设防,有病滥用药,盲目增加用药量及使用禁用药物。如氯霉素、呋喃唑酮、孔雀石绿、各种汞制剂等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渔药,而有的地方仍然在经营和使用,对水产品的质量危害极大。不遵守休药期规定,目前,我国很多水产药物缺乏明确的休药期规定,有些养殖生产者对休药期意识不强,产品上市前仍随便使用药物,这也是造成产品药物残留的重要原因。投喂含药量超标的饲料,有些养殖生产者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就加入抗生素、促生长剂,长期投喂这样的饲料就会造成药物残留。养殖水域受药物污染,在受药物污染的水域内进行养殖,必然会导致水产品体内形成药物残留。
3 .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危害性
水产品药物残留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一般来说,水产品的药物残留通常很低,大部分不会导致对人体的急性毒性作用,而往往会被忽视。孰不知,如果长期摄食低剂量药物残留的水产品而在人体内慢慢蓄积,将会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
(1)毒性作用。水产品中药物残留水平通常都很低,除极少数能发生急性中毒外,绝大多数药物残留,在人类长期摄入这种水产品后,药物会不断在体内蓄积,当浓度达到一定量时,通常就会对人体产生慢性、蓄积毒性作用,如磺胺类可引起肾脏损害,特别是乙酰化磺胺在酸性尿中溶解度降低,析出结晶后损害肾脏。
(2)产生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有些药物具有抗原性,当这些药物残留于水产品被人摄入后,能使部分敏感人群致敏,刺激机体形成抗体,当再接触这些药物或用于治疗时,这些药物就会与抗体结合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引起休克,短时期内出现血压降低、皮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如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及某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
(3)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由于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残留,并通过有药残的水产品在体内诱导某些耐药性菌株的产生,给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耐药菌株感染往往会延误正常的治疗过程。
(4)“三致”作用某些药物或天然物的残留极易对人类和动物产生致癌、致突变及致畸作用。如孔雀石绿是水产育苗中经常使用的化学药品,但却是种强致癌物,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禁止作用。
(5)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长期滥用药物导致的药物残留会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或转移,使部分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此外耐药性质粒又可在人和动物的细菌中相互传播,对人类也构成潜在威胁。
4.残留检测分析方法
残留分析首先是将有害物质从水产品中提取、分离出来,然后利用仪器设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目前水产品中药物残留检测分析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谱法、免疫法和联用技术等。
总的说来,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建立起来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试样预处理简单,分析时间短,使用方便,在大规模筛选检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国际上公认的定量确认方法仍是理化分析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联用技术)。
5.水产品药物残留的控制
①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药物是在疾病发生的情况下不得已才使用的,如果预防工作做到位,疾病可能不发生。生产上可以更多地从健康养殖角度来考虑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少用或不用药物。
②科学用药。治疗疾病应对症下药,不同的疾病,所用药物不一样,不可盲目用药。生产上应对疾病作明确诊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③严格遵守休药期制度。药品在水生动物机体内代谢排泄有一定的期间,不同药物有不同代谢期,在捕捞上市前的休药期内,应停止使用药物,不可因市场供求或别的原因不得已将刚使用过药物的商品水生动物上市销售,以保证水生动物的药物残留量降到规定指标内,避免药物残留危害人类健康。
太原市水产品检疫检验站 史兰琴
水产品药物残留的原因与控制对策
点击下载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本文2012-01-08 09:54:23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263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