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我国事业单位亟需拓宽制度改革路径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2-01-08浏览:2370下载283次收藏
我国的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2004年6月修订颁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的定义,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据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5.96万亿元,净资产3.9万亿元。其中,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0.93万亿元,净资产0.65万亿元。另据2010年初的统计,我国共有各类事业单位126万个,分布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事业单位职工人数约为3100万,退休人员900多万,总数超过了4000万人。
面对如此庞大和重要的一个组织群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制度方面的缺陷一度严重制约了组织的发展,减缓了社会前进的步伐。究其根源,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特殊性具有密切联系。概括来讲,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事业单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由政府建设、管理、拨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的抑制和禁止了个人及社会团体参与、兴办事业类组织的可能,经过建国后对旧的经济体制的改造,形成了由国家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局面。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形成了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三种类型的组织体系,科研院所、文化、卫生医疗、体育、公共服务等机构都成为由各级政府管理的事业主体。事业单位运营的经费,绝大部分靠国家财政拨付。国家为事业单位制定了详尽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和约束。随着事业单位数量的不断增长,财政支出中事业单位所占比例也不断加大,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政府直接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管理,使国家几乎包办一切社会事业,这种体制一方面无限加大了政府的职责,增加了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抑制了社会办事业的积极性。
第二,事业单位行政化。在传统体制下,事业单位的目标、任务、活动经费、人事任免等都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工作人员列入国家编制,编制数由国家统一控制,所有人员由财政负责供养。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都与政府机关基本一致,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模、层级等因素,每个事业单位和职工都具有与政府行政体系相对应的行政级别,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都在国家统一计划安排下进行。在这种运行模式下,事业单位与行政机构之间的权力、责任界限模糊,造成政事不分和事业单位的行政化,扩大了政府的事业职能。政事不分的后果,使政府的事业职能越来越多,事业单位数量不断膨胀,国家在事业领域的投资与日俱增,但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事业单位运营与资产经营分离。在传统体制下事业单位属于在非生产领域活动的单位,事业单位不产生收入,不进行经济核算。其业务活动区别于企业活动的非盈利性质,使事业单位的财务体制自然向行政财务体制靠拢。事业活动的非产业化属性,使事业与经济分离,促成了事业与行政的一体化倾向。事业与经济的分离既阻碍了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壮大,又妨碍了其余经济组织的活动,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受到制约。人为的割裂事业与经济间的联系,造成了事业与市场之间的错位,抑制了事业部门产品化生产与经营,科学技术及其他无形资产不能形成物质财富,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整体进步。
第四,事业单位制度缺失导致的效率问题相对突出。事业单位只关注投入不计产出,资源利用与配置采用非社会化的形式,形成了其组织活动低效率的特点。在传统体制下,国家财政负担一切事业经费,事业单位不实行经济核算制,没有组织或个人对组织绩效负责,从而使事业单位的组织行动失去了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加之事业单位在某一领域或区域中活动的唯一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竞争机制与风险控制也无从谈起,从而使事业单位处于低效或无效运行的状态。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人浮于事、资源浪费、成本高企、没有人需要对组织的效益负责。
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改革,改变事业单位旧体制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的状况。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技、卫生、文化等行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管理层普遍认识到,只有转变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改善人员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推动经济快速向前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完善和周到的公共服务。
因为事业单位涵盖的组织规模庞大,人员构成结构复杂,从而使其人事制度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类型的组织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进程总体相对滞后,明显落后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时至今日事业单位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公共服务的质量与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公民的多层次需求。一些事业单位依然存在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的状况,繁复的管理体系加大了社会组织运行的成本,成为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阻滞因素。
虽然针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经历经多年,但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很不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仍有待完善。为了更好的解决公共事业组织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改革加以解决。改进用人制度,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融入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进程中。这也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太原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张永纯

我国事业单位亟需拓宽制度改革路径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