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报纸编辑为贫困地区农民创新服务刍议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2-01-08浏览:2954下载280次收藏
中共中央至今已经连续十年向全国发出重视"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充分说明党对农村经济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更应该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服务,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让他们生产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尽可能多地变成商品优势、品牌优势。在这方面,我近年来作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作为一名报纸编辑,为农民编好稿,编实用稿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农民学会与外界沟通,力求用准确、到位的信息,尽可能有理有据地向有关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有效地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我得知我国最大的贫困县之一吕梁地区的临县,红枣卖难。有加工企业,有市场,就是没有资金扩大再生产。于是我主动到临县进行了深入调查。20世纪初,全县60多万人口有5万多人无钱、无粮、无自救能力。建国40多年来,这个县共吃国家返销粮3.3亿公斤。临县的贫困与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这里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十年九旱,不利于粮食生产。另一方面,这种环境却为"铁杆庄稼"的红枣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生长条件,农民这样说:"沟沟梁梁斜岗岗,十年九旱干巴巴,种植庄稼没法法,栽上红枣十拿拿。"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大丰收的红枣,不是晾在屋顶上,就是装在麻袋里。我曾经帮助农民算过一笔账:由于缺少深加工,当地不少红枣因为虫蛀、霉烂变质造成该县经济损失达8000多万元;由于缺少包装,不会营销,绝大部分以原料出售,年流失价值约9000多万元。当地农民欲通过红枣深加工脱贫致富的要求十分强烈。仅临县就有数百位农民办起规模很小的家庭式手工作坊,乡、村及个人创办的小企业、小作坊星星点点,但没有一家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更谈不到品牌战略。其主要原因一是缺少资金,二是政府在政策、资金贷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报纸编辑仅仅满足于反映农民卖红枣难已无济于事,我觉得必须帮助其中的优秀农民创业者向省委、省政府主管农业的负责同志反映情况并提出具体建议。之后,我就"天源红枣加工厂"及其创办人秦建新的实际情况撰写了给省委一名副书记的信及3点建议:一是省、地、市、县、乡各级各部门领导应与红枣加工企业"攀穷亲";二是各级领导对红枣加工企业要发现、培养先进典型,树立样板示范企业和先进人物。大力促进群众大范围开展红枣深加工; 三是在资金方面, "有饭先给壮汉吃",予以支持。信发出以后,第二天就得到中共山西省委主管农业产业化工作副书记亲笔批示支持,并要求"地委领导派人看望该同志,并给予必要地支持"。吕梁地委书记也立即做出批示:请"地委两名副书记阅,并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随后,地委领导又指示当地农业发展银行行长,地区扶贫办主任前去考察,"企业办的好要给予大力支持"。这样,这家由农民创办的企业最终得到了山西省政府给予的800万元贴息贷款资金支持(注,过去该企业仅贷过为期3个月的3.3万元小额短期贷款)。这家企业由于得到支持,如今已成为国内红枣第一品牌企业。 
  二、充分利用自有的资源优势,为贫困地区农村引进人才责无旁贷。贫困地区农民创业最大的瓶颈在于自身素质较低,缺少文化知识,缺少应变能力,缺少向社会营销自己的能力,所以帮助创业农民引进优秀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贫困地区农民的贫困,实际上是文化知识的贫困。目前,农民创办的企业都需要优秀人才的介入、加盟。但现状是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一般是留城市,到大企业,不愿到特困地区的民营企业就业。对此,我结合山西临县当地实际,与他人一同撰写了《大学生秦建新的选择》新闻通讯,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刊物上发表。这篇文章刊出后,国际互联网立即转发,当时,在加拿大工作的一名红枣专业博士研究生林勤宝教授看到后,深深地被这里的农民创业精神所感动,立即辞去加拿大的高薪聘请,义无反顾地到了吕梁这个贫困地区当了该企业的总工程师。由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加盟,这个企业如虎添翼,先后开发出一系列的高科技含量产品,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并远销香港、台湾、加拿大、美国。日本一位叫山本政则的76岁老人,在互联网上看到该新闻通讯后,专程从日本飞到山西,风尘仆仆来到这家企业考察,之后,又把这个产品推广到日本的中小学作为中小学生每天的配餐必备食品。多年来,我还与国内新闻同行多次主动联系,邀请他们深入到贫困山区进行采访,在我的配合下,先后有《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食品报》、《农民日报》等30多家媒体的记者,深入到吕梁山区进行采访,报道了一大批农民在贫困地区创业脱贫的先进事迹。其中,《经济日报 .人物》版推出了重头报道,还配发了题为"枣中三味"的评论文章。文章刊发后,引起了共青团中央的高度关注,团中央常委、宣传部部长还曾批示要求进一步重视。
  三、 报纸编辑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还需要有紧迫感、危机感。为农民提供创新服务,尤其注重在选题、组稿、约稿等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精心配发好评论,力求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我的体会是,编辑首先要为农民脱贫给予鼓励、加油。我特约了当地比较优秀的通讯员,给他出题目、出题纲,并安排他深入村村寨寨去深入采访,采访归来后,又帮助撰稿人分析。尔后才安排发表,同时,又配发了评论员文章。评论文章写到:"本报关注这位农民,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今后将十分关注农民创办的小企业,小企业历来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小企业又是解决社会就业的缓冲器,相对而言,小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比较简单,对大多数农民的要求不是很高。加之参与人数多,初始投资少、投产快,因而能不断地为农民提供和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成为吸收农民参与的主要领域。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和新增就业人数的不断增长,对社会稳定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小企业作为解决农民就业的蓄水池,作用会进一步增强,显然,稳定了小企业,就是稳定了就业基础,社会的稳定就有了保障。"
多年来,我作为省级科技报纸的一名编辑,在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稳定方面,做了一些创新的尝试。深感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要全身心地为农民着想,为农民服务,尤其是带着感情去帮助农民,服务农民,就一定会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同时,我建议更多新闻同行,更深情地关注贫困地区,尤其是革命老区尚比较贫困的农民,帮助他们学会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让这些资源优势尽快地转变为商品优势。
                         山西科技报社 张静华

报纸编辑为贫困地区农民创新服务刍议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