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新闻中的美学规律
电视新闻是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怎样才能使电视画面美观?让观众赏心悦目?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电视新闻价值的时候,也要研究其美学规律。
电视新闻直观美的体现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而电视新闻是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种事实是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如何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电视新闻工者要注意的。
有人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美和自然美统称为现实美。然而,电视新闻的美学性质就在于它是客观现实美的直接反映。现实美是美的客观存在形态,电视新闻美是这种客观存在的反映。电视新闻是以画面语言为载体,对客观现实美进行选择、提炼和概括,不允许有想象和虚构的成分。电视新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够把客观现实美迅速、及时地报道出去,与广大观众见面。
人们通过电视新闻的传播,获取新的信息,了解近至身边,远至世界的新闻事件,辨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电视新闻正是顺应了观众的需求,真实广泛报道了现实的生活内容和社会内容,而这是电视新闻广泛客观真实美的源泉。
新闻中真、善、美
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的,是以“真”为基础的。电视新闻要反映客观现实美,就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新闻的真,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要求每个环节都必须真实。它只能对现实美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不能任意拔高,虚构臆造,移花接木,合理想象。
新闻美受客观性的制约。电视新闻是客观美的真实记录。现实美的力量就在于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美学家李泽厚指出:“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电视记者深入实际,对大量的生活现象进行选择、归纳、分析、比较,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既忠实于事实,又反映事物的本质,从而,在大量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新闻对象的现实美,使报道更加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弘扬时代主旋律,让新闻作品更加打动人心。
美是客观的,但它又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所以美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社会性。美的社会性表现为它的“善”。“善”就是在实践中符合人的目的的东西。“善”表现为个体的需要、目的、利益和全体的需要、目的、利益的矛盾统一,是一种道德观念,具有社会的功利、伦理性质。
从美的社会性看新闻的“善”,也要求新闻报道符合人类生活的目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类变革现实世界,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实美,必须首先具有人类所专有的生活的目的性的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根除了过去吃大锅饭的弊病,农民看到了自己的具体利益合乎目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农民观众通过电视,看到大量的对这些现实美的报道,看到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自己的实践被肯定,看到自己生产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必然引起美感和愉悦感,增强了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的凝聚力。人的一切生产,都是有目的的生产;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电视新闻报道,也就应具有符合生活目的的性质。
我们报道的现实美,还必须具有进步性。在人类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生活现象都有两种趋势,即肯定的趋势和否定的趋势。肯定趋势的生活就是美,否定趋势的生活就是丑。电视新闻报道应当赞美前一种趋势,鞭挞后一种趋势。从美的社会性看新闻的“善”,我们就会更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之中,敏锐地捕捉到代表社会进步的典型,使之成为报道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揭露反对反动丑恶的现象,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如电视新闻《上海市民纷纷迁浦东》,抓住了市民东迁浦东这一生活现象,开拓了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转变的重大主题。过去,上海人有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一向被上海人冷落的浦东,为什么会成为热土呢?新闻真实反映了改革开放给浦东带来的腾飞机遇。记者精心拍摄了一组搬迁镜头:喜气洋洋而又忙忙碌碌的搬家人,汽车驶出窄小的弄堂,“老上海”依依惜别,羡慕不已的表情……同期声采访、航拍等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把市民的观念变化和对开发区前景的向往和信心,以及上海浦东突飞猛进的变化,真实可信地再现在屏幕上,给观众赏心悦目、焕然一新的视觉美感,收到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同样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贪污受贿、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有力的抨击,则有助于人们驱恶扬善,辨别是非,对社会中一些阴暗面有所警示,避免上当和被蒙蔽。把握住从美的社会性看新闻的“善”的属性,就能够把我们对丑恶现象的暴露和批判与对美好现象的宣传和发扬区分开,对净化人们心灵、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树立良好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类社会永远处在螺旋上升和发展的过程中,它是一幅不断修改和创造的图画。在社会生活中,美好的生活、和谐的人文环境下总是存在不和谐的阴影。这就需要我们电视新闻记者不断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蕴含着时代创造精神的新闻及时准确地做出报道。弘扬社会良好风尚,对不良社会现行进行抨击,引起公众的共鸣和反响,激励人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勇于同坏人坏事抗争,使电视新闻真正起到电视和观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大同广播电视台 王鹏
电视新闻直观美的体现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而电视新闻是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种事实是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如何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电视新闻工者要注意的。
有人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美和自然美统称为现实美。然而,电视新闻的美学性质就在于它是客观现实美的直接反映。现实美是美的客观存在形态,电视新闻美是这种客观存在的反映。电视新闻是以画面语言为载体,对客观现实美进行选择、提炼和概括,不允许有想象和虚构的成分。电视新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够把客观现实美迅速、及时地报道出去,与广大观众见面。
人们通过电视新闻的传播,获取新的信息,了解近至身边,远至世界的新闻事件,辨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电视新闻正是顺应了观众的需求,真实广泛报道了现实的生活内容和社会内容,而这是电视新闻广泛客观真实美的源泉。
新闻中真、善、美
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的,是以“真”为基础的。电视新闻要反映客观现实美,就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新闻的真,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要求每个环节都必须真实。它只能对现实美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不能任意拔高,虚构臆造,移花接木,合理想象。
新闻美受客观性的制约。电视新闻是客观美的真实记录。现实美的力量就在于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美学家李泽厚指出:“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电视记者深入实际,对大量的生活现象进行选择、归纳、分析、比较,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既忠实于事实,又反映事物的本质,从而,在大量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新闻对象的现实美,使报道更加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弘扬时代主旋律,让新闻作品更加打动人心。
美是客观的,但它又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所以美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社会性。美的社会性表现为它的“善”。“善”就是在实践中符合人的目的的东西。“善”表现为个体的需要、目的、利益和全体的需要、目的、利益的矛盾统一,是一种道德观念,具有社会的功利、伦理性质。
从美的社会性看新闻的“善”,也要求新闻报道符合人类生活的目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类变革现实世界,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实美,必须首先具有人类所专有的生活的目的性的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根除了过去吃大锅饭的弊病,农民看到了自己的具体利益合乎目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农民观众通过电视,看到大量的对这些现实美的报道,看到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自己的实践被肯定,看到自己生产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必然引起美感和愉悦感,增强了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的凝聚力。人的一切生产,都是有目的的生产;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电视新闻报道,也就应具有符合生活目的的性质。
我们报道的现实美,还必须具有进步性。在人类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生活现象都有两种趋势,即肯定的趋势和否定的趋势。肯定趋势的生活就是美,否定趋势的生活就是丑。电视新闻报道应当赞美前一种趋势,鞭挞后一种趋势。从美的社会性看新闻的“善”,我们就会更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之中,敏锐地捕捉到代表社会进步的典型,使之成为报道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揭露反对反动丑恶的现象,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如电视新闻《上海市民纷纷迁浦东》,抓住了市民东迁浦东这一生活现象,开拓了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转变的重大主题。过去,上海人有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一向被上海人冷落的浦东,为什么会成为热土呢?新闻真实反映了改革开放给浦东带来的腾飞机遇。记者精心拍摄了一组搬迁镜头:喜气洋洋而又忙忙碌碌的搬家人,汽车驶出窄小的弄堂,“老上海”依依惜别,羡慕不已的表情……同期声采访、航拍等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把市民的观念变化和对开发区前景的向往和信心,以及上海浦东突飞猛进的变化,真实可信地再现在屏幕上,给观众赏心悦目、焕然一新的视觉美感,收到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同样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贪污受贿、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有力的抨击,则有助于人们驱恶扬善,辨别是非,对社会中一些阴暗面有所警示,避免上当和被蒙蔽。把握住从美的社会性看新闻的“善”的属性,就能够把我们对丑恶现象的暴露和批判与对美好现象的宣传和发扬区分开,对净化人们心灵、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树立良好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类社会永远处在螺旋上升和发展的过程中,它是一幅不断修改和创造的图画。在社会生活中,美好的生活、和谐的人文环境下总是存在不和谐的阴影。这就需要我们电视新闻记者不断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蕴含着时代创造精神的新闻及时准确地做出报道。弘扬社会良好风尚,对不良社会现行进行抨击,引起公众的共鸣和反响,激励人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勇于同坏人坏事抗争,使电视新闻真正起到电视和观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大同广播电视台 王鹏
浅谈电视新闻中的美学规律
点击下载
上一篇:浅谈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认识下一篇:浅议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四大要点
本文2012-01-08 09:50:21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230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