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建设生态省的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活动强度的不断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衰退、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活污染以及乡镇企业和农业的粗放式经营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和适应全国环境保护形势,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形势的需要,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正式启动,生态示范区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重大革命。建设生态省是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升华,也是促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和创新模式。截至2007年,国家已经批准成立了14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是: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江苏、河北、辽宁、陕西、广西、天津、四川。生态省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和延伸。但由于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生态省的建设就其实质的内容来说,它并非是一般“生态示范区”的简单放大,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复杂的理论与方法,它的建设难度更大、周期更长。
2007年2月1日,云南正式启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以“七彩云南,我的家园”为主题,实施“七大行动”,行动主要目标要求是:解决影响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使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公众的环境权益切实得到维护,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的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经过15-20年的艰苦努力,实现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按照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思想,为云南开展生态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如何建设生态云南,我们仍旧面临许多的问题和困难,本调研将根据国内较早开展生态省试点建设的省份开展生态省建设的经验,提出云南建设生态省的对策建议。
1.背景
1.1 生态省的概念及其意义
根据2003年5月发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中将生态省定义为“生态省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生态省建设的具体内涵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基本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目标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经济学原理,合理组织、积极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确保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建设生态省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并为子孙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
建设生态省,是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生态省建设是顺应国际潮流、适应wto运行规则的有效手段,是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建设生态省,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不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剧增,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建设生态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省,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的协调发展,使山川更加秀美,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1.2 建设生态省的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文明理论构成建设生态省的完整的理论支撑体系,生态经济学是建设生态省的基础理论,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省的发展方式,生态文明是建设生态省的最终目标。
建设生态省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约束,在实践中探索生态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索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内在矛盾性的统一,并以此确保人类经济活动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生态经济学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口、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保持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必须确立在三种资本相互转化与相互增值的基础上保持社会总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的总和)破量增加”。具体地说,传统经济学只是从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现象来研究人类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性,不重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因而将生态发展排除在社会再生产运动过程之外。与传统经济学相比,作为现代经济学的生态经济学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把自然生态系统包括进来,把作为人类公共财富的生态系统纳入经济学研究框架,从而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作为有机整体来研究现代经济运动的规律性。生态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有:生态经济协调理论和生态资本理论。其中, 生态经济协调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经济系统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巨大开放系统,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运动都是在大自然的生物圈中进行的。一方面,任何经济社会活动,都要有作为主体的人,作为客体的环境,两者都是以生态系统运行与发展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同时,任何生产,不论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以至人类自身生产,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态系统。所以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中,生态系统永远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另一方面,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中,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即是生态系统的成员,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再生产,同时,人又具有社会属性,而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能够通过经济活动影响生态系统。由此可见,人类只有积极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这是现代经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将是生态省建设的经济理论基础,生态省的经济发展模式,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应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发展方式,主张经济、社会、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发展。尽管到目前为止,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处在形成过程之中,但可持续发展毕竟已成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并有了一个可以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的概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表述为:“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可持续核心是发展,其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深厚根源在于民众之中。
总之,经济、社会、生态构成生态省建设的三个相互协调发展的系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经济系统离开了生态系统的依托,经济将走向衰退;社会系统离开经济系统的支持,社会将走向原始;生态系统离开发展的经济和公平的社会,生态也将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2.云南开展生态省建设的意义和基础
2.1 云南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代表十六届中共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一,“生态文明”这个概念首次被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成果的综合;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生态环境好坏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直接反应,开展生态省建设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国内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市的显著成效已经显示出生态省建设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具有的巨大生命力。云南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正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式要求云南必须走生态省建设的道路。
(1)云南是我国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关键地区
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其生物丰富值、特有度值与特有率均占全国第一位。云南拥有的脊椎动物和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4.8%和59.4%,均超过半数,而且约占总数15%的种类为
关于云南建设生态省的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本文2012-01-07 11:01:04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