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的讲话

栏目:动员讲话发布:2011-12-27浏览:2628下载120次收藏

同志们:
    经乡党委决定,召开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取得的成绩,总结经验,创新思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采取措施,确保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措施有力,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们按照县委“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思路,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构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农产品基地、创立农产品品牌等方面狠下功夫,实现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找到了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构建了政府扶持、协会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多方合力推进的新机制,走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2007年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8个,带动5000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达到400余元,人均增收100余元。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全乡实有耕地6万亩,其中:马铃薯种植5.3万亩,全乡出栏大牲畜6800头,出栏生猪5万头,家禽4万只,山羊2万只。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全乡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实现农民的增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了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培育了一批种养销大户。近年来,我乡种养销大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马铃薯种植大户达128户(种植30亩以上的),规模以上的达20户(种植50亩以上的),年出售马铃薯实现上万元收入的农户达200余家,规模以上马铃薯营销大户30户(销售500吨以上);生猪养殖大户达32户(年出栏生猪30头以上的),规模以上的达14户(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

二是发展了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我乡农民连接市场的重要纽带。全乡已涌现出了磨盘山农业科技开发协会、杨梅山生猪营销协会、八家村畜牧产销协会、大桥乡马铃薯经销协会等一大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些专合组织在组织农户搞好种养业的标准化生产、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全乡已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6个,入会会员达3000多户。

三是建立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乡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来抓,围绕马铃薯、畜牧两大支柱产业,依托协会带动农户建设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全乡共建立优质饲料专用玉米基地1个,生猪无公害养殖(带、小区)基地4个,建立一级种薯基地1000亩,二级种薯基地5000亩,三级种薯基地15000亩。

四是创建了一批农产品品牌。目前,我乡的“脱毒”牌马铃薯已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正在积极申报驰名商标。

总结近年来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来抓。每年安排专项农业产业化资金,引导和支持龙头协会发展。坚持集中扶持,将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沼气配套建设资金、支农资金打捆使用。

二是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带动主体。深入实施“双强双兴”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做大做强马铃薯、畜牧两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生态旅游、劳务输出两个新兴产业。

三是积极探索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乡认真探索了农业订单合同,农户土地使用权入股等利益机制等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加速了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及时按照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意见》,在农产品的规范化栽培、标准化施肥、环境质量监测、农药残留的控制和农产品的检验检测等方面进行规范。

五是发展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指导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管理,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经营管理体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在为龙头企业建基地、为农产品找市场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找准差距,确保存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尽管这几年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总的情况是,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营造的盆景不少,但名声不响,调整的面积不少,但档次不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全乡现有产业实际上看,存在“三个无”即:无市场影响力的企业、无龙头企业、无工业企业,总的来说就是没有企业,这是阻碍全乡农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当然结合我乡实际,要发展工业,建立企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里主要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有个大体的认识。

----什么是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只要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商品生产走市场的,都可以当龙头。根据有关部委联合发的文件规定,龙头企业(省级)的标准:一是企业固定资产达500万元以上,近3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二是经济效益好,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60%;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强,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带动能力强,产加销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能带动较多农户;有稳定的较大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四是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龙头企业应建成管理科学、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企业,成为加工的龙头、市场的中介、服务的中心。

---什么是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资源,以及对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我国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

(二)从组织领导层面上看,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到位”。一是产业化经营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是部分干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宣传发动不够,措施不力,结构调整成效不大,往往认为种了几十年的马铃薯、养了几十年的猪,谁不会种,谁不会养,好多干部自家根本不敢、不能、不愿带头采用新品种,学习新技术。二是调整工作力度不到位。地区间不平衡性突出,缺乏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不少干部就是以为群众工作难做,要有工作经费,不调整也无所谓,没有把群众增收致富这一重点工作放在心上,往往表现在:有了经费才做一做,分到任务了才抓一抓,领导安排了才管一管。三是服务工作不到位。特别是信息引导、技术指导和产后服务等方面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农民的需求,我们好大一部份干部、好大一部份专业技术人员自已都不懂,都不会,别说什么服务,遇到农民问题往往是交差了事,敷衍塞责,根本不把群众的难题放在心上。

(三)农民自身层面上看,存在“三个难”。广大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特别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普遍存在着“三难”。一是项目难确定。农民在调整中到底调什么,种什么,养什么心中无数,左右顾虑,存在着等待观望现象。二是新品难找。农民搞调整都是以高产出、高效益为目标,要寻找一些投入较少,产出较高,风险较小,见效较快的品种很难。三是农民难调。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经营,需要成片开发时,土地协调难,需要技术时,找不到专业的技术人员,影响到部分专业大户的调整积极性。

(四)从发展后劲上看,存在“三个低”。一是小集镇水平低。全乡的集镇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远远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低导致了聚集辐射能力弱,从而难以形成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也导致了产业发育缓慢致使小城镇有“形”无“魂”,缺乏生机和活力,城镇经济难以繁荣,制约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由于集镇的发展缓慢,集镇吸纳人口和就业容量受到限制,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集镇转移,严重影响了集镇化的进程。二是扶贫减贫能力低。全乡贫困人口的构成有多种多样,除了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自然资源匮乏,以及无劳动能力、因病因灾等客观因素致贫外,很重要的一个主观因素就是思想贫困、观念贫困、素质贫困。绝大部分贫困人口观念落后,缺乏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之乡财力的薄弱,村级无收入,争取的项目有效,加之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基础差,底子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粮食生产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农民自我积累少,一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又重返贫困。三是劳动者素质低。据初步统计,全乡有劳动力1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在全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的讲话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