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安监局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
县委办、县政府办:
今年以来,县安监局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市安监局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省、市、县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和会议精神,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打基础、建机制、促落实,严格执法,强化监管,深入开展打非治违、隐患整治、安全生产月评估和安全问责行动,全面加强法制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现将情况作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县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隐患整治和安全问责行动,全面加强法制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强化责任制落实,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应对能力,推动安全保障型社会建设,促进全县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
(二)、总体目标:1、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确保各行业各项指标不突破。杜绝较大以上事故,减少一般伤亡事故。2、认真履行对安委会成员单位和各乡镇的综合协调和综合监管职责,努力促进我县2011年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3、完成市下达我县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死亡人数为5人,其中:工矿商贸企业2人,道路交通3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死亡率0.189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1.57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88人;万台农机死亡率控制在3人以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完成市确定目标的100%)。
二、2011年1-10月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截至10月底,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74起,死亡4人,受伤78人,直接经济损失233.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下降7%、死亡人数上升25%、直接经济损失上升38%、受伤人数上升5%,总体呈现“三升一降态势”。即: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上升,死亡人数上升,事故起数下降。其中:工矿商贸企业发生安全事故3起,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128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上升50%,死亡人数上升50%,直接经济损失上升48%;道路交通共发生事故251起,死亡1人,受伤78人,直接经济损失21.9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下降15.89%,受伤人数下降12%,死亡人数持平,直接经济损失下降1%;消防火灾共发生安全事故21起,死亡1人,受伤0人,直接经济损失83.4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火灾起数下降57%,受伤人数持平,死亡人数持平,直接经济损失下降48.3%。总体情况:全县死亡人数完成市控制考核指标5人的80%。其中:道路交通死亡人数占指标的33%;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非煤矿山死亡率、农机万台事故死亡率、特种设备事故、食品药品安全预计均在控制指标以内。火灾死亡1人,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人死亡率超标50%。
三、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一是政府落实了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监管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安全生产工作以100分的高分值纳入县委、县政府对部门和乡(镇)的综合考核(千分制考核)内容,并以文件的形式制定考核办法下发实施。要求各乡(镇)分别与各村委会和相关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企业和监管责任人。按照“属地管理”及“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各乡(镇)分别与管辖区内各工商企业、行业主管部门与所辖经营户签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把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在具体工作中,要求各乡(镇)做到“四个一”,即:明确1名分管安全工作的专职领导;每季度召开1次常务会、党委会专题研究安全生产工作;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每季度召开1次专题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议,并把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纳入每季度的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今年以来,全县共召开3次常务会议、3次安全工作会议、3次安全生产形势专题工作暨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对全县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研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综合大检查10次。二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县安监局与全县重点企业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缴纳风险保证金,年终进行考核奖惩,督促各生产经营单位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大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力度,夯实企业安全基础。三是转发执行了国发〔2010〕23号和云政发〔2010〕157号等一系列文件,并根据《云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做好省人民政府重点督查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云安发电〔2011〕1号)的要求,将安全生产纳入政府重点督查工作,安排专项经费加强安全监管装备建设。
(二)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防大事故、促发展。在“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问责“三个专项行动”中,我县主要采取企业自查、行业检查、政府督查等有效形式,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截至目前,全县共组织检查组21个,安排检查人员780余人(次),出动安全检查车辆290余辆(次),检查各类企业591家(次),查出安全隐患1182条,已整改1134条,整改率达96%。在非煤矿山和尾矿库方面,自2008年以来,全县已累计关停取缔非法尾矿库108座、非法采矿点123个,依法处理违法犯罪人员23人(次)。通过三年的整治,截至5月底,全县所有尾矿库已全部关闭取缔,转入恢复治理阶段。在工业企业方面,共排查出非法违法企业46户,其中:污染严重企业23户,限期治理11户,关停12户;未批先建企业14户,引导补办手续7户,责令整改3户,关停4户;违反城市建设规划企业9户,引导补办手续和搬迁8户,关停1户。道路交通方面,大力开展整治交通违法行为活动,强化交通管理,全面开展酒后驾车、交通违法集中整治,累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681起。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关于全面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要求,全县开展对以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尾矿库、冶金、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食品卫生、水利水电、消防、特种设备和民用爆炸物品为重点的有关行业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彻底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严防群死群伤事故,有效遏制和减少一般事故,杜绝较大以上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坚决打赢安全生产这场攻坚战,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三)及早部署,扎实抓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及早安排部署防汛工作。4月26日,我县召开了2011年防洪蓄水工作专题会议,对全县2011年的防汛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二是层层落实防汛责任。5月份以来,我县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县、乡(镇)、村三级联防的防洪机构,进一步强化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按照水库管理权限和分级负责的原则,研究制定了《xx县2011年度水库、坝塘主要河流及城市防汛责任制》,将全县491座水库、坝塘以及3条主要河流的防汛工作明确到具体的责任人,县、乡(镇)、村委会、村民小组、水库管理员逐级签订了责任书,切实将防汛责任落到实处。三是及时排除安全隐患。5月10日前,我县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组成由领导带队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专门检查队,开展拉网式的全面检查。根据检查的情况,对影响安全度汛的水库、坝塘进行排队登记、造册建档,对查出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逐项落实措施,确保安全度汛。四是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对《xx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20件中、小(一)型水库的防洪预案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城市防洪预案,专门制定了《xx县因旱干涸水库坝塘防洪应急预案》,对全县的病险水库度汛方案根据新的防汛特征水位和当前的防汛形势予以修订,以便发挥水库的拦洪错峰作用。五是及早做好防汛准备。县防指共储备储备木材19.7方,编织袋24000条,铁丝0.8吨,抓钉200公斤,橡皮艇8艘,救生衣530件,钢筋20吨、水泥100吨、炸药1吨、电池5000对、探照灯10只、汽柴油10吨,成立了50人组成的应急救灾大队,县水务局组建了30人的应急抢险分队,8个乡(镇)分别成立了抢险突击队,共有队员1200人,随时保持临战状态。同时,县、乡(镇)两级防汛指挥机构均明确了防汛值班人员和带班领导,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障通信畅通。
(四)加强领导,全力抓好“3568”双基安保工程。县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3568”安保双基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全县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安监局,负责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指导、检查、督促等日常协调工作。制定了《xx县“3568”安保双基工程实施意见》,县财政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三年时间,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逐步加强安全监管队伍、装备、支撑体系和制度建设,努力推动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上新台阶
县安监局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
本文2011-12-07 21:25:21发表“年终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0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