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总结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如何推动农业转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新时期农民实践创造和选择下,孕育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他具有较强的民办性,符合农村市场经济要求,较好地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育,经历了由不规范到较规范,由松散趋向紧密,由服务型向实体型转变的发展过程,并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涵盖了农、林、牧、加工等各个产业,服务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为农村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一、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
我县从2008年起开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截止2011年11月30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313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15个,专业合作社中示范社5个,规范化管理15个,综合服务社198个,其中标准化20个,专业协会10个,入社入会会员达4500多人,带动农户8500多户,其中运转比较规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0个,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经营行业划分,种植业70个,加工业20个,养殖业25个,特色农产品3个。由于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我社按每个专业合作社给于2000元补助标准,已投入资金25万元。
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最初的农民联合体已发展到多种类型和运作方式,从构成形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龙头企业型。全县现有服务农业的生产型、科技型、加工型企业6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4家,拥有从业人员800多人,服务范围包扩茶叶、核桃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基本上涵盖了我县目前生产的主要农产品,实现了一个产业有一家龙头企业带动的目标。如庆红茶叶专业合作社、金安茶叶专业合作社、秋吉核桃专业合作社等企业都是产业的龙头。
二是种植型专业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我县先后组建了茶叶、核桃、蔬菜、生猪、家禽、山羊、林果、苗木、木本油料等9类专业合作社会,拥有会员4500个,网络农户1.2万户,带动基地10.5万亩,年销售农产品5000吨以上,可实现经营收入1.2亿元。每年可帮助农民增收2500万元以上。
三是中介服务型。这是我县涵盖领域最广、人数最多的民间组织形式,目前全县现有农产品经纪人732人,涉及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等诸多领域。大批农产品经纪人活跃在城乡市场,为农民牵线搭桥,促进了全县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发展。
四是特色型专业合作社。农民以资金作为股份,大家联合在一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入股多少进行分红,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如xx县核艺阁核桃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全县铁核桃种植面广产量大的资源优势,用铁核桃壳加工出花瓶、方桌等工艺品40余种,实现年产值250万元,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户,铁核桃工艺品2010年9月在昆明举行的全省“千社千品”展示会上以独特的技术工艺获得了省内外客商的广泛赞誉。xx县东城社区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到山东考察学习,与山东省平邑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定了合作协议,引进“九丰一号”金银花种植,并在xx县勐佑镇勐佑村、凤山镇金平村建立70亩科技示范园,通过基地示范,科技引领,推开了金银花种植,入社农户达到1100户,种植面积达2500亩。种植范围扩大到全县10个乡镇,合作社还将业务扩展至临祥区、永德县、思茅市的景东县,幅射面越来越广,金银花种植正在成为全县的又一特色产业。
二、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连接农民与企业和市场、合作和服务,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过去,农业结构调整是“热在县里、忙在镇里、急在村里、冷在户里”,干部出力不讨好,农民出工不出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兴起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仅2011年,全县新发展核桃2.5万亩、茶叶1.8万亩,红花油茶3万亩,蔬菜种植6000亩、新增养殖大户10户,同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也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xx县惠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理事长的带领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供销社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总结
本文2011-12-07 11:43:44发表“年终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0273.html